-
那些辞职去卖保险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少年感”,追求自我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变化中的市场,也在影响着这些坚守其中,从未退场的“卖保险的人”——是挑战,也是奖励。 -
朋友被打时,我也曾呆立旁观
我渐渐对自己有所谅解,我们不能强求被保护的人必须去保护别人,尤其是当自保都受到威胁的时候。见义勇为是美德,值得敬仰赞美,但是也不能代替制度,小到一个校园,大到一个社会,安全感的来源绝不该是武侠式的,而应该是法治化、制度化的。在拳头毁掉学业的事件面前,汗颜的应该是遏制拳头、护卫学业的责任人员,而不是惧怕拳头、珍惜学业的胆怯少年。 -
社恐真是一种病:青少年高发,治疗遇“绊脚石”
一项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仅次于流行率最高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社恐患者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和心理治疗。 疫情期间大家减少外出,外出戴着口罩,社恐患者感觉“更有安全感”,“一部分社恐患者更勇于来医院就诊了”。短期来说,独处时间增加,减少了患者社交压力,但当患者长期独处,得不到外部刺激或者训练,可能还会加重症状。 精神科医生刘振东执意使用“受访者”而非“患者”“病人”这样的称呼。他不想给这些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同时他也意识到压抑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是治疗路上的“绊脚石”。 -
“百年之后,中国仍有青年在爱你” :从《觉醒年代》到网红陈独秀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里,名为驳斥,开头却大谈康有为的影响:“天下之敬爱先生者,无不为先生惜之。”沈摇由此打趣:“低情商:我要驳你了。高情商:我觉得你很可惜。” 2021年5月27日,陈独秀忌日,于依安所在的粉丝群给独秀园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拜托为先生送上两束花,一束代表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一束代表热烈炽热的红玫瑰。“我们送的不是传统的菊花,因为觉得他是极有少年感的人,我们这些喜爱他的人也不能俗套,要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给他。”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
04:48
动画丨武汉高中女生的春日记事簿
作为本次疫情的亲历者,宅在家中的17岁武汉高中女生曹珈瑜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她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思,并自己配乐制作成动画,与南方周末的用户们分享。特此刊发这段独特的记录,以期让更多人看见武汉少年心中的这段日子。 -
如何拍出“少年感”?原来最关键的是……
-
看一场花火大会,找回久违的少年感
每年10月,随着最后一场夏日花火大会落下帷幕,夏天也便结束了。 -
“超生”少年弑父计划
因为担心影响仕途,父亲让超生的儿子只能生活在阴影里。这个少年“流浪者”除了偶尔被接回周口外,在郑州独自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尽管姐姐待业在家专心照顾他的生活与学业,他仍说:“家里对他像一条狗。”“我对任何人没有特殊感情,没依赖感,包括父母。我想把他们杀了然后吃掉。” -
王自健的脱口秀
少年往事和“白领”经历都是相声演员王自健的笑料来源,在他看来,相声演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绕口令,不是字正腔圆,是幽默感”:“段子是有幽默感的人根据身边发生的事想出来的,绝对不会是凭空捏造的,所以幽默感永远不会被榨干。” -
手机焦虑困扰台青少年
根据台湾金车教育基金会近日公布的“青少年使用移动电话”调查,台湾80%的青少年拥有手机,比2009年增长15%。拥有手机的青少年人群中,高中生占96%,大学生则达到了100%。报告显示,93%的台湾青少年手机族有手机焦虑感,只要没带手机、手机没电、电话没响、打电话对方没接或不通就会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