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侵权十大判例,金融消费者为何在终审赢了?| 3·15金融消保调研⑥
中国裁判文书网2024年所有终审判决案例中,提及“消费者”且当事人一方包含“证券”“银行”和“保险”之一的案例多达2022篇。其中,涉及银行领域的案例为1429个。 有的案件涉及纠纷跨越二十多年。可见,金融消费者维权费时耗力,旷日持久。 十个案例终审判决消费者胜诉的主要法理为:“卖者尽责”系“买者自负”前提,不间断维权令诉讼期有效,金融机构在网上设置勾选、弹窗非有效告知,寿险可叠加赔付,监管新规对已生效合同无溯及力等。2024年寿险赔付超亿万元,投保人为何仍吐槽“理赔难”?|“3·15”金融消保调研③
根据理赔获赔率的计算公式,分母“评价区间内已决案件数”不包括没有受理或不予立案或投保人撤案的情况,而有些赔款金额很小的案件却被纳入分子统计。保险公司获赔率存在高估。 部分公司存在“宽核保、严核赔”情况,以各种理由拒赔或大幅削减给付和赔付金额。中消协则针对一个终审案例提出,保险合同中的“疾病释义”条款背离了通常认知和通行的诊疗标准,过度限缩对疾病的理赔范围,应视为免责条款。 202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被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级要素中。开年现两张大罚单,保险业合规度恶化?|金融合规月榜
在严监管趋势下,保险业合规度较往年有所提升,但大额罚单和终身禁业等处罚仍为常规监督手段。 监管机构对保险业从业个人的处罚呈现出“双罚制”常态化趋势,不仅对机构进行处罚,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告别“慢反应”时代,寿险产品价格或将“随行就市”
在数轮大降息周期中,寿险预定利率或跟随调整,但节奏滞后,幅度亦小于市场利率,或未进行调整。俗称保险定价“慢反应”。 尽管不少寿险产品具备跨越利率周期的特性,但利差率损风险依然不可避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市场化是关键。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快于寿险业,尤其是近三年。 海外各国应对利差损风险措施多元:创设新型产品,增加非保本型产品,将利率风险转嫁给投保人;建立动态利率调整机制,引入与国债收益率挂钩的标准评估利率引导保险公司;扩大全球投资。保险业2024年被罚3.7亿元,财险业“一马当先”|金融合规榜
2024年,财险业处罚信息和罚没金额均居保险业首位。 除警告、罚款等常规处罚外,禁业处罚逐渐增多,尤其是终身禁业。 2024年,在不考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处罚的情况下,河南是唯一一个连续四个季度均进入罚没金额前五的省份。35家险企,谁已见变革曙光?|2024年度“金标杆”
寿险业三个子榜单指标测评体系共包括72个子指标,产险业两个子榜单指标测评体系共包括48个子指标。按“差额加总”规则,寿险业和产险业总榜单分别由其子榜单的不同权重构成。 与寿险业类似,财险业前两名亦领先第三名10分以上,呈现强者恒强效应。 寿险业以代理人改革和银保渠道费用改革为核心的渠道变革行至尾声,而产品结构变革悄然兴起。 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整体实现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车险仍为财产险公司最主要业务险种,但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荣获“普惠保险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20家寿险公司,谁的财富管理能力更令投保人满意?|2024年度“金标杆”
对于影响较大的三级指标,比如风险管理能力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作为监测指标,意义重大,更新频次亦更高,因而采用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最新数据,更反映真实情况。 20家寿险公司在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得分方面均较初榜有所提升,综合退保率明显下降。 20家寿险公司对养老金融业务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方面步伐加快。35家险企,谁更倾心于绿色金融?|2024年度“金标杆”
寿险业“绿色金融榜”显示,寿险公司重视绿色投资。中国人寿反超平安人寿,跃居第一。 绿色保险保费增幅远低于赔付支出增长。 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更个性化的差别化保险费率已势在必行。35家险企,哪家长线赔付能力更强?|2024年度“金标杆”
采取“奖优不罚劣”和“极值加权百分化”计分规则,测评对象之间差距被放大,更契合榜单“优中选优”设计初衷。 平安人寿、中国人寿领跑寿险业,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则在产险市场优势明显。 业绩回暖是行业普遍现象。新业务价值率上升是寿险业业绩回暖关键。在行业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的情况下,财险业“报行合一”成果显现,行业费用率压降带动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