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遭妻子家暴获颁人身保护令:防治家庭暴力不应有性别偏好 | 快评
事实证明,体力因素并非男女之间暴力的唯一决定因素,精神、情感等因素都可能让男女体力上的差异倒转,造成“女性家暴男性”的情况。在本案中,张某“一忍再忍”的原因可能是出于性格因素,也可能是因为“好男不跟女斗”“顾及面子”“床头吵架床尾和”“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作祟,让“丈夫被妻子家暴”“男性遭遇家暴”成了结结实实的灰色地带,这也是普法宣传中理应摒除的一些刻板观念。 -
硅谷清华夫妻家庭惨案:入乡就应随法,家暴绝非小事 | 快评
本案显示,当事人夫妇在美国既没能充分认知到美国相关家事法律的约束力与威慑力,从而错过了及时让公权力介入的时机,让“只有零次与无数次”的家庭暴力升级为无可逆转的凶杀命案,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
“短跑名将张培萌因殴打岳母被行拘”:已成公共事件,有必要厘清真相 | 快评
即便双方已经离婚,当时的虐待、故意伤害等行为,如果构成犯罪,也仍然在追诉期内。虽然虐待罪是自诉罪,但刑法同时也规定,被害人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加之本案已经成为公共事件,如果任何一方报警,警方都有必要介入调查,查清事件原委,对施暴者加以处罚。 -
小男孩疑遭亲爸后妈虐待睡楼梯间:对虐待子女者应撤销其监护权 | 快评
软暴力,也是常见的家庭暴力形式。杭州的这名小男孩,也许没有被暴力殴打过,但是却很可能遭受过软暴力。 -
02:20
16岁女生考不上985被家暴,强制孩子考名校算不算精神暴力?
近日,最高法披露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16岁女生吴某因未考上985大学被父亲家暴,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家长的名校焦虑不难理解,可脱离实际盲目复读,更容易挫伤孩子对未来的信心。 除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当地公安、妇联、居委会等机构也可以代为提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保护无须依托于家暴诉讼。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者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以专业性破解“家事论”:反家暴社会组织在路上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家暴案件的处置往往以受害者的妥协为代价,“批评教育”成为针对施暴者的常用措辞。但是,调解不等于调和,“双方过错的相互抵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正因为隐秘的家庭暴力受到社会观念的牵制,反家暴更应该得到专业的服务与支持。 -
陪产、带娃、拒绝家暴,“男德班”能否养成好男人?
“学完不敢在别人面前说,有屈辱感。”网友建议“男德班”改名,组织者拒绝了:“如果实打实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你会来报名吗?” 《全参与型好男人团辅手册》从“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到“拒绝家庭暴力”,再到“陪她进产房”“婴幼儿护理”,希望全方位唤醒和规范男性的行为。 “男德班”不是家庭关系、育儿技术培训。一个不能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性别敏感的男人,可能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却在职场中性骚扰、歧视女性。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3日《南方周末》) -
从“卖蟹招亲”到“卖惨亏夫”:直播带货进阶为“表演艺术”
制造性别对立话题、家庭暴力话题,具有“永恒”的爆炸性、时髦性和诱导性。如果说以前,这种编织和引导,只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满足情绪或心理上的需要,或为了获得流量,那么,如今,这类行为已经被更直接地商业化、利益化,成为营销学中的新门类:激愤式直播带货——激起不明真相群众的怒火,从而将其“改编”为忠实客户。 -
“庇护者”褚俊秀:我在反家暴妇女庇护所,我见过1196名受害者
12年间,褚俊秀见过很多被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有人衣着光鲜、身份体面,但被衣物遮蔽的皮肤却青紫一片;有人被丈夫打成骨折,却担忧影响孩子的前途不敢报警;还有人在被丈夫打出家门后无处可去,带着孩子三番五次来找她…… -
难判的“反家暴”案:妻子自杀,为何丈夫被判虐待罪?
陈丽喝了农药自杀,两天后,丈夫赵小志被当地公安局以涉嫌虐待罪拘留。2019年11月4日,湖北省监利县人民法院以虐待罪,判处赵小志有期徒刑两年。该案件成为国内第二起妻子自杀后,丈夫因家暴被追究刑责的案件。 办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应考虑其证据取得的特点及难处,邻居、朋友、工友的证言在一定层面证明了家暴事实,这些证据如能相互印证、指向一致的话,就形成“虐待罪”的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