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死”现象:关爱独居老人,反思“不要小孩”的风险后置问题
回到“有子女又好到哪去”的争议,不能不说,如果对养育自己的子女、寄望于子女的关心都没有信心,那还能对什么有信心呢?养育儿女,按照积极的教育理念把他们培养成知书达理、恪守孝道的孩子,其实也没那么难,至少要比在孤独终老中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容易得多。 -
传统中西方都讲孝道, 源于父权与家庭养老
诸多先贤看见的中国和西方的差异,往往其实是古代和现代的差异,西方进入现代之前,很多地方反而也和中国差不多。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快评|“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遭吐槽,不如多谈“子女对父母的爱”
有人煞有介事区分正常的孝道与愚孝,其实很难区分,因为孝道讲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子女对父母的服从。但家庭养老完全可以建立在更人道、更现代的基础上:子女对父母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种赡养义务是法定的,也是自然的。 -
“三多三少”尽孝道
怎样改变节日突击式尽孝,给老人以良好的物质、精神双重赡养呢? -
莫用“孝道”绑架未成年人
在这个意义上,负责任的媒体应该体认到儿童增肥救父背后伦理上的两难性与复杂性,有哀矜之心,将未成年人的权益摆到第一位,而不应该将这个故事包装为新“二十四孝”大肆宣扬,用“孝道”绑架路子宽及其他所有未成年人。 -
孝道也要讲科学
孝道也要讲科学,判断上下辈关系时,要有科学知识。 -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集体拜父母的表演,可能扭曲亲子之爱。天命之谓性,儿女与父母,既有基于血缘的骨肉亲情,也有人之为人的尊严与道义。两者能兼顾,才是孝。正因骨肉亲情,正因父子有道,才会彰显个体的独立价值,继而在公共领域中,做一个追求正义的公民。 -
父亲不如“狗蛋”听话
孔夫子的“色难”二字,道尽了孝亲时的基本点和难点。唉,如果我们平常多留心孝敬父母,也许就会少一些“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憾事。 -
【《随笔》精选】关于“老年”的笔记(1)
老人之“弱势”,是环境造成的。在保障良好的社会,生理机能的衰退,非即意味着“弱”;而在可以恃强凌弱的环境中,即使精壮的汉子也可能是弱者。对老人的最有效的保护,是创造使侵夺、欺凌难以发生的社会环境。 -
幸运和自主幸福
十一后,央视推出“走基层”节目。主持人拿着话筒,在全国各地追着人问: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里,可算历史第一问题。西方第一本历史著作,古希腊人希罗多德的《历史》,第一卷就提出了这问题。书中的故事,展示了理解“幸福”这一概念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