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恐袭预告”,法国缘何被恐怖组织盯上?
“有了钱,这些组织就可以通过渗透移民潮等方式,就地培训圣战分子。就像2015年11月13日袭击事件中的一些行凶者一样。他们还可以远程培训其他人。”达尔马宁说。 虽然袭击者宣称“效忠极端组织”,但大多数人都是年轻的法国公民,且呈现小团体式活动。 在西方阵营内部,法国针对多元族群和信仰群体的态度较为严苛,强调族群平等并捍卫世俗化原则,不允许宗教元素在公共领域过分展示。因此,围绕头巾问题、Abaya服饰问题等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便会周期性呈现。 -
徒步元阳哈尼梯田:在云海间穿行
在元阳短短两三天,看到无数妇女操劳的身影。她们大多包着蓝头巾,穿朴素的深色衣裤,胶鞋或是雨靴上沾满泥巴,有些几乎听不懂普通话。当我以为这就是山里女人的宿命时,遇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
摩托车起死回生
摩博会首日几乎走不动道,大批摩托车爱好者排队等待进场,放眼望去不乏穿着黑色皮衣、扎脏辫、戴头巾,以及包上挂着头盔的摩托车骑士。 大排量摩托车与过去代步通勤的摩托车截然不同,瞄准的是追求娱乐的消费新一代。 虽然街车的性能不是最佳,但出众的外观很容易打动消费者。而且街车价格不贵,两万元左右为入门水平,主流车型价格为三四万元。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
蛇口:“每一个年轻人都充满希望”
身着统一浅蓝色工服、戴头巾、骑单车去上班的三洋女工成为蛇口的一个时代映像——当时的三洋是工人最多的企业,鼎盛时期在职员工约有六千人。 -
戴不戴头巾,是个问题
好不容易与儿时偶像闾丘露薇联系上,我问闾丘的第一个问题,却是关于穿衣打扮,回想起来确实有些怂。去巴格达,到底要不要戴头巾?有朋友说一定要带,万一被绑架就有了归顺的机缘。也有人说,美国控制巴格达那么多年,没有人还会在意头巾。 -
【手记】85后中国女记者闯巴格达
女记者在巴格达活动,危险与特权并重。危险就像是雨水,不知何时打在身上:汽车炸弹、绑架、党派仇杀……不戴头巾的外国女人,特别容易成为袭击目标。那天晚上,我经历了距离最近的爆炸,也看到了最美的巴格达。 -
阿布沙耶夫组织前世与今生
阿拉伯语中,阿布沙耶夫意为“持剑者”。自阿布沙耶夫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声称,“只杀士兵,不伤害平民百姓”这是该组织的基本原则。近年来,这群裹着黑头巾的“圣战者”,用行动表明他们是一伙“想钱想疯了的暴徒”。 -
【凡人凡事】怀着中国梦的埃及姑娘
小芳告诉我,她有个梦想,就是到中国留学,现在工作赚的钱是想实现这个梦。我从埃及回来后,走在路上,凡看见系着头巾的阿拉伯女孩就会想到小芳,并会下意识地注目看一看是不是小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不知她心中的梦想何日能实现。 -
黑头巾下的神秘
11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该问题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这是绵延近10年的伊核问题僵局的一次重大突破。伊朗,这个几乎从未离开过国际问题焦点的国家,再次引发强烈关注。南方周末记者2013年11月深入伊朗,行摄民间,从另一个角度揭开这个国家谜一般耐人寻味的面纱。 -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
这个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手持插着绿色植物的水瓶,站在人来人往的街边,等待顾客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