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35
宣称“全球首创”“不伤肾”的日本保健品,多人服用后死于肾病,小林制药卖的是什么药?丨硬核唠科
近日,日本保健品召回事件引发世界关注。据小林制药报告,公司在旗下一款降脂红曲类保健品的服用者中发现5人死于肾病,上百人患肾病入院。 不伤肾曾是该药企为其标榜的核心卖点。2020年9月,小林制药发表论文称,发现一种红曲不会发酵出导致肾功能障碍的毒素。四个月后,这款打着“全球首创”名号的保健品便上市销售。 小林制药2023年生产的红曲原料中,近九成已经出售给酿酒及食品制造等公司。一旦查实产品与报告病例之间的关联,它可能面临天价赔偿。 -
“70万天价药”进医保后:“抢救”运动神经元
中国罕见病联盟对20804名确诊罕见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罕见病患者平均经历4.26年才得以确诊,42%患者经历过误诊,且确诊地点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2022年6月,北京将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病种由原来的3种扩增至12种,均属罕见病,已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罕见病目录。 如果在一级、二级预防中没能把疾病“扼杀在初起状态”,到了三级预防能及时发现问题,仍有可能避免一些孩子免于致残甚至死亡的悲剧。 -
3·15晚会丨药贩子的免费套路:免费的“评书机” 暗藏天价药骗局
-
医保谈判再现“灵魂砍价”:平均降价60.1%,多款药谈出平民价
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药监局新批准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仍可纳入临时报销。“我们现在的医保支付政策只是延续到3月31日,以后就不一定有这个政策了。”下一步安排还需观察疫情形势。 “如果目前还是无法找到比它更好的替代性的手段的话,天价的情形还可能延续,即便这些天价药暂时进不了医保,至少可以让这些药物的供应有保障,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以去完善的地方。” 新药入医保时间持续提速、国产创新药入医保成功率提高。在108个谈判竞价药品中,105个是2017年1月1日后上市的,占比高达97%,其中有23个药品是2022年上市当年就被纳入了目录。 -
原价70万/针,现自付1万,医保首针开打,罕见病“天价药”正破局
拔了呼吸机之后,这些智力正常、头脑清楚的孩子,即使求生欲望再强烈,都会要么慢慢无法呼吸而死,要么在镇静剂的作用下在睡梦中告别这个世界。 在美儿SMA患者组织成立的六年多里,邢焕萍和同事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也面临新的困难,“希望患者们每年都过个好年,都能听到阶段性的好消息”。 “我们是特别想把罕见病(用药)能够多拉进一些,尤其是那些疗效比较明确的,而且确切属于临床空白的那种。今年不错,价格降幅特别大,比全世界(其他区域价格)都低。”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
“杜绝天价药进医保”,“天花板”30万/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官宣
70万/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以及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等年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的“天价药”,经谈判全部降至30万元以下。“在未来的目录调整工作中,国家医保局仍然会继续坚决杜绝天价药进医保,守好老百姓保命钱。” 国产四大PD-1/PD-L1创新药企均有新适应症入围2021年谈判。“我们的一个底线是,新增适应症谈成的新价格,至少在市场扩增的基础上,降价幅度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我们是特别想把罕见病(用药)能够多拉进一些,尤其是那些疗效比较明确的,而且确切属于临床空白的那种。”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华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今年不错,价格降幅特别大,比全世界(其他区域价格)都低。” -
“天价药”价差真相:国内一针70万,国外仅售200元?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在上市的所有国家,药价都堪称“天价”。“41澳元并不是诺西那生钠本身的药价,而是报销后患者的自付费用。”澳大利亚“药品福利计划”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药品的政府采购价为11万澳元/支。 诺西那生钠风波中,药品价差只是因为各国的保险和福利政策不同。在上市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为数不多患者全额自费的市场。美国、日本有商业保险,欧洲、加拿大则有全民医疗。 各地也在探索不同的保障模式。最常见的是将个别罕见病药物直接增补进当地的省级医保目录,也有一些地方以谈判的方式将部分药物纳入现有的大病保险,还有部分城市探索了“申报制”和“政策补充型”的保障模式。 -
抗癌神药PD-1中国获批 患者担心天价负担不起
“这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对解决我国肿瘤患者临床用药的可及性有积极意义。” -
天价用药,地方突围
政府、药企、社会、患者四方共担的机制或将成为中国大病医疗救助方向。受制于采购价格等因素,天价药往往被拒绝纳入大病医保清单,成为患者必须自费购买的高负担药物。 -
天价抗癌药的玄机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近年来治疗癌症的新宠。这类药价格高得离谱且疗效并不稳定。动辄花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仅能为病人延长短暂的生命,这样的治疗无论从经济上还是道德上都是难以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