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4.85亿年的剧烈气候波动
一项将地质记录与气候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对古代气候的全新理解:地球在过去4.85亿年间的温度变化远比我们之前认识的要剧烈得多,且这种温度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紧密相连。 -
花1元治空气,可换来3.5元回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大气治理效益费用比为3.5,即投入1元钱,能换来3.5元钱的回报。 “投资清洁空气,改善空气质量,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专访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虽然煤电传统上被人们认为“不够绿色”,但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时,仍需要充分发挥煤电的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配建一定规模的清洁高效煤电,对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更好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研究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畜禽污染等的协同控制,探索构建协同控制框架体系。积极推动将石化行业碳排放评价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达成“双碳”目标不能靠一味压减排放,还需要攻关绿色低碳技术。 -
人类史上首次“行星防御”:“三体”科幻场景成真,未来已来?
宇宙微尘每天都落入大气层,直径米级的小天体每年都有十次左右撞击,而城市大小的、足以造成生物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约为6000万-7000万年一次,上次是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那颗。所以,主要大国的科学家和航天界均已开展了“行星防御”项目的研究。 -
寰球同此酷热元凶是谁?或为汤加火山爆发令平流层水蒸气增加10%
路易斯·米兰领导了一项新的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估计,汤加火山喷发向地球平流层(同温层)释放了大约146万亿克的水蒸气,相当于这一大气层中已存水蒸气的10%。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
德气候学者:全球热浪与这些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结果,在“双急流”的影响下,中国东南部也将会成为热浪的一个热点地区。 研究发现,6月后再次出现的天气波“Wave-7”将北美、西欧和亚洲的热浪天气联系起来,它有可能是如此广泛的热浪背后的共同原因。但多大程度上由气候变暖导致,还有待确认。 模拟发现在二氧化碳增加一倍的情况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将增加中欧的干旱。随着世界变暖,洋流减弱会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欧洲夏季更加干燥。 -
噪声法25年首修:每年两百万件投诉,“安静权”需获保障
自1996年制定以来,噪声法与现代生活已有不少脱节,此次修订变动较大。原法条款为64条,仅保留2条,修改48条,删除14条,新增34条。 修订草案中,广场舞、轨道交通等“新事物”和移动源、农村噪声都被纳入监管。 虽然投诉率高,但与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或是动辄上头条的大气污染相比,人们潜意识里将噪声污染视作小问题,常常是“忍忍就过去了”。可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不仅伤害听力,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世卫组织还曾发布过噪声风险指南。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
三年前,总理提出研究“雾霾形成机理”,答案现在有了
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气象条件近几年趋于不利,是京津冀和周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 2020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 -
黄旭华、曾庆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院士,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月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