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会议口碑每况愈下,要警惕学术权力滥用
不少人积极参与各种会议,更大与更真实的目的在于构建或扩大学术朋友圈,尽量认识一下行业大佬,力争要到大佬的联系方式。 大佬们驾到,但很多情况下,不少人讲的还是老掉牙的东西,不少人仅仅把之前在其他场合讲过的东西改头换面一下。 各类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及编委为何那么受欢迎?现行科研考核体制与机制下,刊发论文是最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发论文,尤其是如何快速发论文,作者们当然是与众期刊的主编、编辑及编委们攀上关系。 -
机构改革一年后,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设机构
长期关注科技政策和体制改革的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认为,重视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识在中国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叫它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年开始更多用‘未来产业’这个词”。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
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高学历就业下沉或成常态丨快评
如果人员聘用实行市场化,医院可以在“老人”和新人中择优聘用。但在体制内,一旦获得医院编制,是很难被辞退的。除非有人退休,否则医院没有编制招聘新人。 高等教育膨胀难免导致学历通胀,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也不再稀缺,高学历者就业“下沉”将越来越普遍。现在是博士争抢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将来,博士送外卖可能也不稀奇。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曾以“厉股份”在中国经济史上留名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27日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以“厉股份”在中国经济史上留名,在当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辩论中,他始终坚持以所有制改革为主线。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现将旧文重发,以示纪念。 -
回家乡两天卖板栗70万,清华北大爱进体制,这届毕业生路在何方?
近年的就业趋势中,考公进入体制内工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求职诉求,另一边,与之相对的则是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这届大学生毕业之后路在何方。 -
杭州“破界”选官:多名民企管理人员拟任处级干部
近期将有一批像余黎宇这样的民企经理被任命为领导干部,“萧山区只不过是公示得早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既然公务员可以‘下海’,体制内也可以从‘海上’捞点人回来。”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
中国大学的生机与困境
最近十多年,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以发展代替改革,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相对滞后,而这个方式可能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应该以改革求发展。 -
冯骥才:广延大师进大学
反观国际上的大学教育体制中,驻校作家和驻校艺术家已经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
通识教育在台湾
主张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促成人的自我觉醒。他们对台湾大学教育现状的不满和激烈的批判,让我感慨,两岸大学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文化同根同源,教育教学相似,存在的问题也如此相似。 -
【南瓜学堂】我的另类大学
我没有上过大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完初中考上了中专。我躲过了高中应试煎熬,绕过了四年大学科班教育,以个人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这种另类教育虽有很多缺憾,但也因祸得福:少了体制化的规训,可以自由而无用地读书,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