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万天价药”进医保后:“抢救”运动神经元
中国罕见病联盟对20804名确诊罕见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罕见病患者平均经历4.26年才得以确诊,42%患者经历过误诊,且确诊地点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2022年6月,北京将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病种由原来的3种扩增至12种,均属罕见病,已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罕见病目录。 如果在一级、二级预防中没能把疾病“扼杀在初起状态”,到了三级预防能及时发现问题,仍有可能避免一些孩子免于致残甚至死亡的悲剧。 -
57城市民待遇榜2022:哪座城市拥有更优的医教、更美的环境?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一如既往地稳居冠亚之列;杭州、青岛和武汉超过深圳。在市民待遇领域,新一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无论是以就业发展机会为准绳,还是以公共服务享受为目标,这些城市都表现优秀。京沪二城甚至代表目前为止的最好答案。 杭州和武汉等代表“跨拥挤模式”。此类城市当前正处于破解“大城市病”、跨过拥挤效应的关键阶段,其经验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运用数字化优化配置效率。 细分指标来看,济南、太原、西宁、郑州等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呈现“人均足、优质少”的特点,而成都、重庆则与之相反,其特征表现为“优质足、人均少”。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
印尼迁都背后:“被威胁”的城市
雅加达地处爪哇岛沿海低地,受全球变暖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里成为世界上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过去的100年里有三十多个国家搬迁了首都。自然灾害、“大城市病”往往是迁都的常见因素。在许多案例中,迁都工程的巨大耗费和漫长工期,往往是一笔看不见底的负担,甚至引发政治危机。 “迁都对任何国家都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可能要几十年内才能看到成效,短期内很难做出评判。”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 -
北京批发市场大迁移
“京津冀三个地方,北京是需要减肥的,吃的太胖了,影响了身体健康。河北则是太瘦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一方面能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同时也给河北一个发展机会。” -
解决大城市病,不能依靠疏散人口
陆铭、傅蔚冈从不同角度的研究都表明,人口不是城市的负担,解决之道在于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而非减少需求。 -
被忽视的城市降温设计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热射病已夺走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十多条人命。“某种意义上,他们死于城市的‘热射病’。”昔日教科书上的学术名词“热岛效应”,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经历三十年快速城市化后的尴尬现状——在夏天,中国的城市正变成一座座炎热的孤岛,令人焦躁难安。 -
男性的第二大癌症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目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直追欧美国家。但是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