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位截瘫后成为时尚博主:“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坚强”
她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煎熬,身体疼痛、情绪崩溃的时候,她想着死了算了,但有时仅仅是吃一顿饭,出门看到蓝天,又会让她庆幸自己还活着。“其实你没法选择,人要么死,要么活,活下去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但觉得还是活着更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总书记的改革论|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碰硬
-
公安机关打击查处“灵修”类非法培训:他们何以蛊惑人心? | 快评
人性总有弱点,人无远虑也必有近忧。任何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的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也有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将精神空虚变为意志饱满、将恐惧忧虑变为自信坚强的愿望。这些恐惧、渴望、追求与愿望也就被“灵修”机构乘虚而入,以种种“精神控制”的手段诱导学员:来吧,可以借助他们的“灵修”来“帮助”学员,带领学员走入一条看似终南捷径、实则万丈深渊的沉沦之路。 -
“明星女儿被校园霸凌”引网络热议:如何处理子女与同学的冲突,考验为人父母者 | 快评
如果确实存在恶劣的校园霸凌行为,家长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为孩子撑腰,为他遮风挡雨,做他坚强的后盾。但是,家长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处理人际交往,不宜过度保护。如果只是同学间普通的小冲突,家长强势介入,强硬处理,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
“男性没有情绪价值需要”是偏见:互相取暖才能行稳致远
所谓的情绪价值说到底就是“哄劝”,女人心酸了,男的给哄哄,反过来也应该一样。如果男人总是被强行赋予“坚强”“刚硬”的人设,被打造为与情绪价值绝缘的角色,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一味付出;或者说,男的必须照顾女的情绪,反过来就不行,甚至男的有了心事只能靠自己解决,那么这种关系就变味了,也失去了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 男人难道就没有情感需求,或者说就不应该寻求情感帮助吗?当然不是这样。 -
为“被强奸”母亲讨公道的女儿丨记者手记
报道刊发前,程海燕愿意实名。我相信,经历并处理过如此重大的人生跌宕,程海燕一定会比她自认为的更坚强。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逝世:她的诗有超越创伤与丧失的力量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逝世,享年80岁。她毕生都狂热迷恋“包含了私人的选择、密谋的诗”,迷恋能鼓励读者参与其中的亲密声音,坚强地面对自我的梦想与幻想。她的诗歌具有超越创伤与丧失感的力量,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所说的,露易丝•格丽克具有“不易错辨的诗歌声音,以简素之美使个人存在获得了普遍性”。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露易丝•格丽克刚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格丽克的写作不是冷战风格的政治化,而是个人的政治,她的写作回到了对人的身份的认同。这是一个关键,她笔下的女性,无不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最早将格丽克引介入国内的译者范静哗指出,美国诗歌传统中私人化写作的兴起,包括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是格丽克多年来屡获重要殊荣的背景。 -
央视快评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
父亲殴打猥亵女儿者,检察机关不予起诉:义愤彰显人性,震慑奸宄之徒丨快评
每一个为自己子女站出来的父亲母亲,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在自己子女受到伤害、最为脆弱无助的时候,挺身而出,与侵犯者对峙,将侵犯者的恶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对自己子女是最好的帮助,也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让子女知道:当自己受到伤害时,父母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与依靠;自己也要像父母一样勇敢,敢于对侵犯与侵犯者说不,敢于主张与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的父母多了,不仅那些蠢蠢欲动者心中会反复掂量,也会传达给下一代与全社会一种既坚强又厚重的价值观。 -
住工棚、挨虫咬、10天不洗澡:“花钱买吃苦”是好的品格教育吗?丨快评
如果家长平时就以身作则,经常带孩子远足、跑步、游泳、爬山、打球,并且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耳濡目染之下的孩子更容易培养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但若是家长平时就不注重亲子陪伴,不带孩子进行户外体验,那么指望花点钱就让别人快速教会孩子独立坚强,无疑是极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