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院“变形记”:从“多捞钱”到“多省钱”
习水县医共体建立以来,外地就医减少、本地就医增加,医保基金使用外地减少、县内增加,实现了医保基金和就诊人次的“双回流”。 在医共体内将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目的是让医疗机构扭转观念——过去医院必须从医保中“多捞钱”,现在就要从医保中“多省钱”。控费也是把双刃剑,控费后有结余资金,医疗机构开心,但若服务不到位,患者不开心,最终也会失去对医疗机构的信任。 一位基层卫健部门人士说,他们针对有异地就医意愿的患者采取“三步走”:先解释基层医院便宜、方便;不行的话,再问转诊到县医院行不行;实在不行,把患者想找的大医院的专家请到县里做手术。三四线城市贡献57%票房!《哪吒2》激活县域观影热潮
年轻人涌入,县城更好玩——2024县域消费观察
对于县域市场,如何更好地承接流量、做实消费?在异地文旅热潮的基础上,如何发掘完善本地的消费市场,延续长红“保鲜期”? 节假日高峰过后,网红县城消费的“内功”如何增长?《成都高新区入选国际传播突出表现(区)县域城市》
分化、多样、再拥抱:重新认识中国消费者
这是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的第二份城市消费年度趋势报告。通过对国内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域地区进行调研观察,报告总结了当前国内不同城市呈现的不同消费信号。社会治理百强县“这五年” :东高西低格局延续
“往年的评估里,分数最高的是社会管理维度,也就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但今年,这个维度的分数提升只有0.08,可以说进步非常微弱。” 在政社共治子维度,进入百强榜的县域和百强榜以外的县域,分差较小。在陈丽君看来,这意味着中西部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不靠政府的力量在缩小”。从“管医疗”到“管健康”,“三明经验”怎么学?
三明市探索出了多种模式,包括“总额打包,结余留用”激励机制,节约了医保资金;推行院长和医生“全员岗位年薪制”薪酬政策,改变了既往多治病挣工分的模式。 三明市的计划是推动“医共体”提升为“健共体”,在以县域总医院为基础的紧密型医共体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由“管医疗”提升至“管健康”。禁止县域考生报读市级高中,能阻止“县中塌陷”吗?
县级不断抽吸乡镇资源,做大县中,仍不可避免县中的“塌陷”。同样,禁止县域学生考入市级高中,也无法阻止县中“塌陷”。小店、小巷、小城,这届吃货们的美食新地标
“味蕾游”愈发成为受欢迎的出行方式。游客们为品尝一份佳肴,不远万里,奔赴山海。《2023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受访者会在旅游前或旅游中做美食攻略,93.1%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 美食,是人们探索地域的指南针。文旅市场的县域游热潮,与小城美食的华彩共振。金华、义乌、延边、潮州、清远、襄阳、遵义、伊犁,更多陌生地域的宝藏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