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学到学科:统战学第十年
“特别是中央党校现在把统一战线理论的教学机构由教研室提升为教研部,反映了中央对统战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 山东大学是首家将统战学设为二级学科的高校,2015年,首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入学。在已经招收的94名博士生中,仅有18人毕业,进入统战系统工作的只有1人。 -
11名学生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之外的师生关系
刘毅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后,学院院媒曾刊发对他的专访。文章中,刘毅称黄飞若为“恩师”,遇到他是“人生大幸”,称赞黄在科研上为他指点迷津,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 在举报的前一个月,他们组会照常开,实验室的氛围与此前无异。“我们白天正常工作,等到晚上没人时熬夜准备。” 因此,黄飞若及两位博士后对于他们的举报计划毫无察觉。 王亮回忆,在刘毅和李青刚进实验室时,黄飞若就找杂志社为他们约稿,实验室的博士师兄也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因为他俩是老师更看重的人,老师对他们最好。” -
01:14
“不安排住宿”写进硕博招生简章,你还会报考吗?
多所高校不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合理吗?南京大学已连续三年不提供专硕住宿,北京大学早在2018年起不提供专硕宿舍,目前对部分博士研究生也不再提供宿舍。 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远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不少学校通过租用商用公寓楼缓解宿舍紧缺的压力,有的学校为定点租房的学生提供校车,也为定点外的学生发放交通补贴。 -
01:49
允许博士生分流转为硕士,你支持吗?
“博转硕”成为了高校里的新现象。国内每年招收与毕业的博士生人数都在高速增长,就业焦虑也推动着不少博士生尽快转战职场。近年来,多所高校已陆续建立博士生分流制度。加大分流力度不仅是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严格把关,也要从全局出发避免培养资源的浪费。 -
当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决定离开县城
孟启平后来得知,和自己同批通过面试的五人,无一例外,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人也有海外留学背景,两人被一起分到县文广体旅局,“刷新了该局历史上的职工最高学历”。 作为人才引进的招聘方,王蒙并不否认,县城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足够。曾有一名博士通过选调方式考入她所在的市区,但因为“干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其预期不符,最终没能留住。 “县城一方面需要人才去建设它,但人才真的来了以后,好像很多时候也发挥不了该发挥的作用。” -
首批博士诞生40周年启示录:不应仅是量的扩张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答复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同意对个别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教育和论文答辩。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获批试点。 “40年的博士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博士教育改革史。”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毕业博士生8.23万人,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 -
高校领导录取为本校博士:学术乃天下公器,应力避利益冲突与近亲繁殖丨快评
高校应审慎思考“教职员工报考本校硕博”带来的利益冲突与近亲繁殖问题。行政管理人员报考本校硕博,难免产生利益冲突,也极易产生权力通吃问题,有碍招考公平公正,此次青海民族大学的风波就属于这种情况;而高校教师报考本校硕博,也一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并为学术近亲繁殖敞开大门,催生更多的“学阀”与裙带关系,不利于高校长远的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
从调剂到一愿:去中西部高校读研
2023年3月,贵州省政府发函称,同意将贵州大学“十四五”末办学规模扩大至57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000人、博士研究生2000人。这是2020年以来,贵州省内扩招的第五所高校。 作为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生教育经历的第四轮扩招,侧重中西部及新冠疫情大背景是其特殊性所在,“但只有规模没有质量也不行”。 近年中小学教职成为热门工作,毕业求职时,林晓发现师范专业不太容易找工作,即便是在小县城,当地学校大多也为本科毕业生设置了“双一流”或“部属院校”的应聘要求。 -
办学四年,西湖大学首招本科生
任磊和他的59位同学是西湖大学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在这之前,学校仅培养博士研究生。 首届本科生招生面向浙江省内高二、高三学生,要求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水平考试至少要有8门课考评为A,其中物理、化学必须为A。 张鑫希望能把学生从内卷中拔出来,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成绩问题,“希望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作一个大高中去读,一直在解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
干城管,进工厂,博士生就业多元化
需求最高的三个职业是:生物制药工程师、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算法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招生从2016年驶入了快车道。从2017年至2021年,每年增幅都在一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