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等药”变“药等人”,广东打算怎么干?
“要坚持解决产业发展卡点堵点,全面提速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对创新药械开辟挂网快速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向医疗机构开辟‘附条件新增立项’收费等绿色通道。” 根据《行动方案》,广东省力争到2027年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规上医药工业规模超5000亿元。 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已公布指定医疗机构达45家,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品种79种(药品39种,器械40种),惠及湾区居民近万人次。 -
向双林:将来一定是大量公司做研发,少量做渠道和销售
他对当下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有着一针见血的认知:政府应发力搭建、布局产业生态,而不是相互挖角;未来并购而非IPO会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常态;当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想着“大而全”、要成为世界级公司时,中国才能真正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公司。 -
司美格鲁肽将迎国产仿制版,但还不能用于减肥丨周一健
司美格鲁肽无疑是2023年最火的一条医药产业赛道,国内多家药企的生物仿制药已经进展至III期临床。 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景令人向往,但截至目前,这仍是一条由患者生命铺就的道路。 -
一手抓防疫,一手拼经济 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
-
5天4笔收购,超100亿美元丨科创要闻
收购与合作并举,医药巨头们不愿错过医药产业下一个可能的增长机遇。 辉瑞54亿美元收购全球血液治疗公司GBT;吉利德4.05亿美元收购MiroBio;安进斥资37亿美元收购ChemoCentryx;赛多利斯4.15亿英镑收购重组蛋白制造商Albumedix。GSK以14.6亿美元引进热门药物研发领域HER2 ADC;BMS以19亿美元推动调节性T细胞疗法开发;默沙东则与新兴生物技术公司达成研发合作,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靶点。 -
医药产业:勇敢者游戏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7日《南方周末》) -
补贴药企集采引争议,河北欲重塑医药荣光?
药企接受政府补贴很普遍,但一般以廉价土地、招工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形式出现,直接定向补贴药企现象十分罕见,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家集采的严肃性。“从某种意义上,它改变了企业参与竞争的规则。” 河北省政府开展的一项调研称,河北医药产业的规模曾经排名全国第二,现已滑落至第三梯队,荣光不再。“失落的十年使我们失去了制药强省的位置,如果痛定思痛、急起直追,十年之内我们还可以再铸辉煌。” 集采常态化时代,传统仿制药回报率已被限制,唯有创新才能拓宽利润空间。政府补贴能保障企业的短期生存,但对新药研发而言往往是杯水车薪。“创新的前提是企业有动力,并且有相应的策略去让自己转型。” -
广州市黄埔区副区长贺璐璐:“十年磨一剑,关键要让企业创新活力得到释放”
“当前中国生物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打造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学、研、医、用、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 “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快,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释放,这得益于我区大胆改革创新,最大力度鼓励攻关和宽容失败。” -
广州黄埔:千亿生物医药产业怎么长出来的?
“世界顶级企业来了黄埔,同时带来了很多世界顶级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也可以辐射我们国内一些企业。” “亚洲将是未来新的生物制药中心,而不是欧美。” “全国各地那么多孵化器,很多就是一个空地厂房,并没有孵化育成体系,项目去到后就只是一个孤零零项目,而黄埔则有一整套服务。”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养老、公卫、互联网+医疗,为何这些词频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老龄化压力加剧,31个省份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更有8省份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数值。8个省份提及“加大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力度”。长护险作为“有备而老”的探索方向之一,被6个省份提及。 公共卫生改革的根子“不在技术层面”,“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人才和管理同样重要”。相较硬件投入,只有上海和广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疾控体系队伍建设”。 除3个省份明确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另有11个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些偏远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医疗健康”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预示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或可为基层医疗带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