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余家城商行加剧分化,首尾两家资产规模差百倍
在城商行整体规模呈现“缩表”态势之时,部分成员亦在进行幅度不小的“扩表”。 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位列城商行群体前三。而成都银行和长沙银行也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行列。相比之下,资产规模最小者是宁波东海银行,仅有139亿元。城商行梯队首尾两家资产规模相差近100倍。 在总资产排名前15的城商行中,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商行有5家,分别为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其资产总额占据前15家城商行资产总额的近半壁江山,碾压西南、中部、京津冀和大湾区等区域。 在不良贷款率水准排名前15的城商行中,位于长三角一带的城商行有8家,且排名在一众银行中靠前,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而在拨备覆盖率的排序上,长三角区域城商行亦呈现出“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从容之势。 -
金融业如何自我变革?|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①
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等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结果,而非凭借任何单方力量。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结构正在从过去的“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变。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痛点之一在于“长尾客群”的风险定价难,风控成本高。随着金融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崛起,这一难题有了较大改观。 -
揭秘银行信贷分布图:哪里投放最多,哪里不良最高?
20家上市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分布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并不完全重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信贷投放高达13.8万亿元,是贷款投向最多的三个行业之一,但其不良率仅0.64%,是贷款规模较大而不良率较低的典型行业。 长三角地区是银行最愿贷和最敢贷的区域。6家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信贷规模最大,占比最高,增速最快,而平均不良贷款率却是最低。 继2020年中报后,信用卡再次成为不良贷款规模最大的个人贷款业务。 -
上海审计报告:违规使用21亿元土地补偿费,消费券出现乱象
10家村镇银行中,500万元以上贷款合同金额占比较高,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比例高,偏离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定位。 12个镇未按规定将村级土地补偿费拨付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86亿元资金被镇级单位长期无偿使用。 1家国有企业跨区域开展房地产收购处置业务,涉及金额17.36亿元,存在资金回收风险。 -
如何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成为区域性货币入手”
我们的企业去了东盟,银行就会跟过去,人民币自然也会在东盟国家获得广泛应用。在这些地方产生真实的投资需求,这才是一个货币国际化的正常路径。 亚洲各国完全有可能在区域经济体内形成自循环,由此产生区域性的主导货币。 一些投资者,尤其是国家主权基金都在加大配置人民币资产,这就使得人民币成为一个比日元更具投资价值、更被广泛持有的币种。 在人民币汇改的问题上,一个是时间的选择,一个是开放和管制的组合非常重要。 -
郑州救市:大拆大建后,地产困局待解
“7·20”洪灾之后,一家本土地产公司调研了郑州市场的情况,从银行提供的存款率、贷款率、信用卡逾期率等各项数据来看,情况不乐观,“发现大家是真没钱”。 “2022年郑州计划出台政策每年吸引大学生20万留郑,并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在郑州买房,差不多就能把郑州商品房存量消化掉。” 现在整个郑州主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已基本结束,仅剩下零星区域尚未完成,即便进行货币化安置,对一级土地市场影响也非常有限。 -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LPR挂钩:10月8号后买房是赚是亏?
在8月17日央行宣布改革LPR机制后,8月25日,央行再发公告,对住房贷款如何适应LPR机制,作出了更详细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16号显示,为坚决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房地产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过程中,确保区域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效实施,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基本稳定,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 -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深耕区域市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
央行:住房信贷政策调整总体基调是"因地施策"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特征是总量过剩、区域分化。因此,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总体基调是“因地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