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只能钻木取火?我们的先人早已用上“太阳能打火机”和火柴
阳燧长得很像铜镜,但不同于镜子表面平滑,阳燧的镜面内凹,中间薄边缘厚,可以将反射的太阳光聚焦于一点。将易燃的艾绒等引火物,置于阳光聚焦后的焦点处,最快几秒钟就可以将其点燃。 同时宋明时期的中国,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火柴。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当时有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只要有一点点火花,小木条就能快速点燃。这种小木条也叫“引光奴”,其工艺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火柴。 -
明代西域贸易衰落Vs汉唐成功经略西域:气候因素不可忽略
1900年以来是一个新的暖期,这次气温升高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而且至今势头未减。根据1980年代到2002年的记录,发现西北降水一直在波动增加,而且这个趋势同样维持到现在。水文调查也显示,克孜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流量都在增加,盐湖、青海湖、乌兰乌拉湖等内陆湖泊面积也在显著扩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甚至出现了新湖泊。目前中国的气候,已经追平了北宋。如果再继续升温下去,将可能重现汉唐那样的暖湿期。而西域是否又会迎来一个,像汉唐那样繁荣的绿洲时代? -
01:22
“第一流人物”范仲淹丨那年今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在上任途中病逝。他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同时精通音律,还是书法大家、围棋高手、医药专家,也是开一带风气之先的词人,被朱熹誉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宋史》中写道:“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
东京梦华录中的宋代石壁重见天日
-
寻找宋六陵:千年攒宫、百年风雨、十年考古
对于大众来说,宋六陵考古的意义也许就是不断地求索。“北宋、南宋之间的政治文化是如何传承的,通过文献我可以讲,现在结合考古,有时候会更准确一些。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营造他们的政治符号的?他们动用了什么样的力量来把握这个政治符号,形成了什么样的一种文化向心力?帝王陵更多的是在这个层面上来体现它对于现代人的价值。”李晖达说。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
01:17
河间府署:遗韵悠悠
河间府署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是除北京故宫之外唯一带有穿堂的地方衙署建筑。 -
山西蒙山:南北朝第一大佛传奇
大佛完工之际,性喜奢丽的高纬命人“燃油万盏”,通宵达旦的光焰照亮了20里外的晋阳城,却无法照亮北齐风雨飘摇的国运。 七年后,大佛看见了“周师入晋阳”的烽火狼烟。又一个多月,周师入邺城。北齐覆灭。 大佛亦在北宋以降多发的地震中渐渐销声匿迹,变成了一个渺茫的传说……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02:30
那个特立独行的北宋男人过生日了!
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之际,对他的评价依旧盖棺而未定论。他究竟是导致北宋走向灭亡的“拗相公”?还是敢于创新的激进改革家?南方周末组织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访谈,一起来看看先哲眼中的王安石是什么样的吧。 -
“改造”宋陵:“明年开始,地里就不让种庄稼了”
北宋帝陵不是景区,地下没有“宝藏”,没有抵达这里的旅游大巴,也少了旅行团的喧嚣。农田和民居环绕着石像生长,农民耕种于帝陵的神道两旁,石像的阴影供村民乘凉。神道对面村委会的家长里短,石像仿佛也能听到。 康永波希望宋陵被更多人看到,但更多的建设与宣传意味着宋陵的改变,这种微妙的矛盾考验着当地人民与政府的智慧。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
青龙寺的早春
青龙寺在北宋仍见于史载,此后逐渐湮没无闻。会昌灭佛是个转捩点,更重要的是,随密宗在汉文化地区的衰落,作为密宗道场的青龙寺不可逆地走向没落。 鉴于空海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尊崇地位,青龙寺在日本具有了特殊意义。周一良先生曾说“空海以后的日本僧人都把它看作是中国的那烂陀寺”。日本僧众视青龙寺为祖庭,我们借他者视角回望自身,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扭结成一股绳,无形中牵引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