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绿融合背景下,工业制造业低碳转型谁在“领跑”?|2024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
工业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关乎“中国制造”的绿色竞争力。调研企业锚定双碳目标,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驱动制造业升级。但在能源转型、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
比亚迪扩大分差,赛力斯入围前十丨整车制造业科创力榜单解读
一面是不断刷新的历史纪录,一面是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国车企对研发的重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
中国为什么没有奢侈手表品牌?这蕴含着文科生大显身手的契机
随着多年的经济与技术发展,中国如今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强势产品,高铁、歼20战斗机、空间站、中国品牌的电脑、手机,这都是中国的强势产品。在这些产品的支撑下,中国货不再是一个低档的名词。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制造业的优势,转化为认知上的优势,就需要服务业的发展,金融、营销、影视、游戏,这些行业才能把中国品牌做起来,在认知上传播出去。文科生在其中大有可为。 -
贸易围堵中,日本经济的“金蝉脱壳”之路
日本用投资海外的方式,绕开了西方国家近三十年的贸易围堵,最大程度保留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硕果。 “(日企)以大带小、供应链依次出海的层次感非常鲜明。” 大量出海企业挣到了相当数量的外汇,但他们并没有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助推了资产泡沫。 这些变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致命一击——产业空心化。那些本土仅存的企业采取了极端保守的经营策略,少投资、少研发,日本制造业就此失去了竞争优势。 -
“出海”新动能:陆海新通道如何改变西部城市?
与以往东部沿海城市承接全球制造业产能不同,如今中国正在向外传递制造业产能。中国西部城市的产业链条正沿着一条“南向通道”向东南亚辐射。 -
4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广东试验
“作为(美的)供应商,如果你不上这个系统,就没办法接到(美的)订单了。” 龙头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但中小企业存在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和改造意愿不强的问题。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产业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
在孤立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美国贸易政策的“掉头史”
美国的贸易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厂商竞争,以及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 而按照目标优先级,美国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几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联邦政府成立到南北战争,创造关税收入是贸易政策的核心目标。第二个时代是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是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三个时代是从大萧条至2019年,旨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互惠贸易协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而如今,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正在重回进口限制,当然,其表现未必是关税壁垒,更多的可能是以各种手段促使制造业和技术研发回归美国本土。 -
国常会提出多措并举稳外资
要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 -
十八年不衰,广东人口逆势增长的秘密
2007年,广东首度超过河南,成为第一人口大省,并持续至今。 “珠三角的魅力就在于制造业够发达,客户够多。”只要有两三个客户,就能维持一个公司生存,四个以上客户就能挣钱。 东莞虎门镇、长安镇、塘厦镇人口超过60万。人口最强镇,也是经济最强镇,三者均跻身全国十大经济强镇。 -
“日本异质论”是如何影响美日贸易博弈的?
1970年代,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开始不可逆转,贸易收支状况逐年恶化,国内贸易保护思潮日渐高涨,美国对日贸易政策的逆转,便肇始于此。 198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经济体,其制造业的第一次升级基本完成,在中低技术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超越美国的优势地位,电子、汽车和机械产品开始大举占领美国市场,美国企业界开始组建游说联盟,寻求维护自身竞争利益。1980年代中期,日本更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这种“倒反天罡”的形势变化,使得美国国内的对日恐惧情绪日渐攀升,逐步形成了“日本异质论”联盟。 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里根政府开始频繁动用301条款,来“打击外国不公平的贸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