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世界科幻大会来到中国:“许多超出以往经历的东西”
“对于美国的科幻作品来说,很多读者都是灰头发,也就是中老年人才会读科幻作品,但是中国相反,年轻人更喜欢科幻作品。这是我的困惑,是什么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科幻?”罗伯特·索耶在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你们把科幻变成产业,感到非常震惊”,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做这些事情的可能是出版商,科幻就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一个事业。” “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创造者社区的精神,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东西,不是能够随便取代或复制的。” -
《盐镇》:小镇“娜拉”为何不出走,还有太多值得深探
作者和出版商始终透露着一种“在上海生活的女性”和“小镇女性”的对比,不乏精英主义的目光,比如“她们不懂什么叫中年危机”等等说法,不管是否有意,始终有一种在向遥远的“城市读者”介绍一种“你不熟悉的生活方式”的惊诧感。 -
面对或过图灵测试的ChatGPT当自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尤瓦尔•赫拉利谈到:出版商要求他修改书稿中的某些词语,因为根据AI测算,若替换成某些受时下公众欢迎的词语,销售利润会有所上升。 -
欧洲议会批准互联网版权新规
欧洲议会26日以348票支持、274票反对、3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新的互联网版权法规,让原创内容提供者和新闻出版商与互联网巨头谈判时底气更足。 新法规规定,互联网平台必须与从事音乐、表演、文学和新闻等内容创作的人士事先签署特许协议,方能使用他们的作品。 -
一个上海打口青年的现代变奏
郑钧炮轰音乐排行榜被“屎”占领的时代,让我们回顾下“打口一代"的音乐之路 打口碟的真实属性是“洋垃圾”:高估销量的国外出版商为了避免向艺人支付滞销CD的版税,选择以切口、打洞或者碾压的方式销毁CD。这些受伤的CD被倾销至广东沿海,再以低廉的批发价进入各个城市 王莫之坚信,即使没出门散步遇上打口贩子,自己稍晚些也会进入摇滚乐的世界。“现在想来,最早听到的摇滚乐应该是《圣斗士星矢》的主题曲。真的,我放给你听一听。” -
英国撤回43篇涉嫌造假学术论文 作者多数来自中国高校
英国一家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日前撤销了43篇论文,原因是认为同行评审程序作假。被撤回论文的不完全名单显示,其中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的大学和医院,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 -
韩寒:第一口导演的滋味
“韩寒不缺钱,我也不缺钱,所以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来做电影的。”《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方励说。今天的中国电影恰好也格外地“不缺钱”。赛车手、出版商、作家走上导演岗位,似乎说明商业电影的缺人。 -
问题出版商MDPI敛财有术
MDPI走的是标准“开源期刊”赢利模式——阅读者免费,发表者收费。向作者收取的文章处理费和编辑费最高达13072元,最低也要1816元,平均约5000元。多年来合计发表3万余篇论文,估计已经敛财上亿元。 -
【特别策划】决战畅销榜 (从76017复制)
在畅销榜和名利场外,出版界的大佬们疯狂地蚕食着市场—他们争夺作者,争夺读者,争夺名誉,也争夺商机。在各自为营的领土上,只有市场是他们共享的盛宴。正如丘特切夫所说—“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所以,硝烟依然弥漫,号角仍在吹响。 -
“Google Books侵权”到底怎么回事
美国出版商、版权人和司法部门,在大方向上都可以接受Google的做法,只是为了保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预防可能发生的垄断,需要在细节条款上做若干约定和限制。这绝不是之前中国作家们所理解的“Google侵权”或者“Google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