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重商主义到古典自由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一部左右摇摆的世界经济思想史
世界大势是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却在左右摇摆。向左还是向右,既取决于少数精英,也取决于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识。 经济学逻辑有其必然性,但政治实践却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研究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传播正确的经济学思想,避免世界被那些错误的思想所一直统治。 -
凯恩斯:他总是在危机到来时被想起
2023年是凯恩斯诞辰140周年。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总是在危机到来时被想起。即使在被认为主张自由放任的撒切尔和里根的政策中,也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的影子。 凯恩斯所提供的,并非通往复兴和繁荣的神药,但是,“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托马斯·索维尔为什么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所强调的那些“常识”往往与现今社会里的“主流”多有龃龉,比如,他不仅反对最低工资法案、设置产业政策等,作为一名黑人,他甚至反对美国政府基于种族不同的照顾性就业政策,论述认为这些政策倾斜“早已不再有利于黑人”。在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及种种“政治正确”横行的学界,持这样主张的人已经成了濒危的稀有物种了。 -
他是破产N次,努力为军国主义战车踩刹车的日本凯恩斯……
日俄战争的成功,让日本的新一代军人丧失了理性,他们已经没有第一代人那种深刻的认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成就都是建立在英美秩序、技术、原料和资本输入上的,日本无法背离这个秩序。在这一点上,高桥筹款的空前成功,反而埋下了自己悲剧结局的种子。 -
奥派:投资要以真实储蓄为基础
储蓄是收入扣除消费后剩余的部分,当这部分储蓄拿去投资的时候,就会产生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相比之下,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刺激消费来增加就业和收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对此,奥地利学派认为,“并不是消费者的需求保障了收入的产生,而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支出的那部分投资使得收入提高”。奥派认为能不能理解这个观点,是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经济学家的最好标准。 -
“幸福共同性”的建构与瓦解
西方文明在当前的疲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悲观的前景。20世纪时那些看起来美好、非常符合人性要求的政治思想,该不该对此负些责任呢? -
供给侧改革要承受“断租之痛”
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畅提“供给侧改革”,而来自学界的专家多半是把供给侧改革等同于供给学派登场主导,等同于凯恩斯主义淡出主角, -
吐槽诺贝尔奖
绝大多数经济学奖得主是凯恩斯主义者与福利主义者。许多经济学家挖苦克鲁格曼,说一个《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居然也得诺奖。 -
埋葬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理论,认为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净出口。三驾马车作为一个恒等式,没错。但用它来解释经济增长,大错。 -
“超越凯恩斯主义”为何可行
林毅夫教授认为“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是用来做有效投资,其开出的“新结构经济学”+“超越凯恩斯主义”药方受到许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