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多名毕业生被假冒国企招聘骗8000多万元!哪些伎俩需警惕?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不错的福利待遇,是很多高校毕业生期待的事。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毕业生及其家长急切的心理,趁机设计圈套,以“找工作”的名义实施诈骗。 甘肃兰州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 犯罪分子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招数,让这些学生和家长落入了骗局呢? -
“民族资产解冻”骗局涉案金额过百亿:警惕传统骗术不断迭代丨快评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民族资产解冻”老式骗局,等于集合了“刷单返利”“售卖假货”“虚假理财”“冒充国家机构类诈骗”的多种元素,又因其技术手段得以触达更广阔的人群,行骗成本也相应地得以摊平,从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类似“民族资产解冻”的老式骗局在经历了电信、短视频、App等“技术迭代”之后,是否还会博得如人工智能这种更新技术的“加持”并继续收割特定人群。毕竟,如今的AI已经可以让“历史名人开口说话”。 -
女子冒充人民日报编辑下乡推销:行骗者的动机值得审视丨快评
这起事件也令人回想起一则旧闻。2006年10月8日的《青岛早报》曾报道了一桩奇闻:山东一名千万富翁冒着锒铛入狱的风险也要“过一把官瘾”,以“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前山东省××厅副厅长”等假身份四处招摇撞骗,但其目的并非钱财,“纯粹是为着这个身份、这个感觉”。此次事件中,张某尽管未能成功推销书籍骗财,但其无疑弄到了“这个身份、这个感觉”,过了“官瘾”耍了官威。 -
代烂尾楼业主信访获寻衅滋事罪,当事女子提起上诉
“有些业主人在外地回不来,就找人代办。”律师认为,受业主之托到信访现场听取消息,应视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并非“冒充”业主。 法院认为,二人组织他人及本人,前往政府机关滞留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起哄闹事。 -
警方通报四川中江县一卫生院职工用生理盐水冒充疫苗
-
行骗多所高校,假教授魏新河现形记
至少从2021年起,魏新河便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参加各大高校、学会、协会组织的会议,甚至担任发言嘉宾。同样,这些身份也有真有假,其中,辽宁理工大学、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等均为杜撰。 “我们以前从未听过有人冒充高校教授之名参会,因此核实了很多次,一直很怕因为我们的失误导致得罪了老师。” -
男子冒充“胖猫”事件女主被行政处罚,官方通报
-
南京农业大学一学生冒充小学生诱骗女生“骑大马”?校方通报
-
按“专属剧本”,电诈围猎“00后”中国留学生
据多名受害人讲述,和“警方”对接后,双方一般通过Skype、WhatsApp等通讯软件开展线上“笔录”。通过视频软件,刘思晴和Maggie都看到了自己的办案“警官”。对方“穿着一身浅蓝的警服,戴着白口罩”。不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极其短暂。 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诈活动有“专属剧本”。诈骗分子首先会冒充公检法机关、使馆、海关、国际快递公司等工作人员与留学生联系,随后以涉嫌洗钱、偷渡、走私等犯罪行为要对其进行调查,以海外人士最为关心的学业、签证等为由进行威胁恐吓,最后要求其汇款转账。 上海市反诈中心对2022年以来涉及的境外留学生被骗案件分析发现,案件中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仅为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年龄段主要集中于“00后。 -
“冒充游客”的自媒体博主“抹黑雪乡”被拘:提升文旅体验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快评
当地相关部门的主要精力还应放在思考如何改进雪乡的旅游经营模式之上,探索“明码高价”与“低价团”之外可长可久的商业模式,持续打击宰客现象,让游客花钱可以买到满意的文旅体验,如此才能带来雪乡在经济效益与社会声誉上的正向循环。而具体到这起事件,公权力也需要深入调查事件的全部真相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如此才可逐步修复公众对于雪乡景区的信心值与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