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拥3亿信众,妈祖是下一个出海“神话”?
“从东南沿海走向世界,妈祖文化在日韩等国都有信众。全世界的妈祖信众都有着一个价值共同体,可谓天下妈祖儿女是一家。” “我们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零和博弈的狭隘国家利益观和排他性的价值体系。”北京大学陈开和教授认为,妈祖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和平、共同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在变乱交织的当下世界更显弥足珍贵。 -
92岁奶奶的孤独:我忽然觉得,长寿未必是一种福气
她希望能和子女们多聊会天,但说的都是陈年旧事,儿女们早已听得失去了耐心,要么敷衍两句,要么让她少胡思乱想。她的人生任务好像只剩下一个:活着,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直到寿终正寝。 -
原班人马开拍《家有儿女》,为什么引来一片哀嚎?
曾几何时,《家有儿女》击中一代人的家庭教育痛点,而今,在家庭教育剧狂轰滥炸的背景下(诸如《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家有儿女新长成》并没有提供新的视角。 -
01:21
煽动家庭矛盾的摆拍段子为何大行其道?
春节期间,多位网友回家后发现家中老人沉溺情感类短视频,对某些摆拍段子的偏听偏信甚至到了引发家庭矛盾的地步。 在这些粗制滥造的摆拍视频中,儿女不孝、儿媳虐婆的情节精准命中一部分老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此类视频制造、传播者则精准捕捉到这种心态,在批量生产中赚到海量关注和真金白银。 而这类流量杀器不仅仅收割着老年人。今年春节,“除夕被父母骂哭”“初一被赶出家门”“初三和全家闹翻被打伤”一类的小作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自以为对网络世界了如指掌的年轻人,也不一定能逃脱这种量身定制的亲情困局。 -
“亲情变态扭曲,家庭充满敌意”:情感类短视频何以引发家庭矛盾
“想象中的受害者”显然就是老人本身。在这些粗制滥造、摆拍痕迹明显的短视频中,尽管儿女不孝、儿媳虐婆、兄弟反目无人管娘的情节台词做作,转折唐突,甚至匪夷所思,而且场景与浏览者的实际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差异巨大,但依然能精准命中一部分老人内心中最深处的恐惧,从而引发亲情焦虑。 -
大学生家长群里天天打听儿女成绩:一位大学老师的不解与思考
孩子进了大学后还有家长群,家长群里热议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这些事都不正常。我以为不正常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道德教育、品质教育、价值观传递、言传身教等诸方面,很多家长都表现不及格。 -
认错亲的“上海孤儿”,不道破的情感谎言
2015年王志强在安徽马家“认错亲”时,场面要盛大许多,皖南小村的鞭炮放了又放,马家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我们把所有感情都给出去了”。 嘎鲁找到过一次“家”。那家的老太太当时92岁了,但后来鉴定两人没有血缘关系。想着老人已经高龄,第二年过年,嘎鲁一家又到宜兴探望老人,以儿女的身份走动着,直到两年后老人离世。 犹豫再三,崔文柄决定告诉山东淄博认错的“小叔”真相。对方回复:“恭喜你们大团圆”,紧接着,说了一句他意想不到的话:“我10年前就知道了。” -
首位博士说|陈来: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都是我的立场
历史的走向正如他所判断,传统文化热持续至今。陈来却有忧虑:“每个时代每一种活动,当有人倡导的时候,就有人过度地把这些东西推向极端,这是值得警惕的。” “儒家的任务或功能,不是直接推动改革,而是提供和现代化改革相补充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来引导人的一般精神方向。” “我们要看到的是就业的多元化,大家都应该有多元的选择。至于选择躺平和全职儿女,一个原因是社会创造了这种能够让他躺平的条件,在生活上有保障。” -
为什么钱买不来“父慈子孝”?富裕家庭面临价值观代际断裂
富裕家庭或富裕中产家庭要想缓解代际冲突,只能从根本出发,协调两代人价值观。责任落在父母身上:他们需要格外重视儿女的价值观。尤其身为企业家的父母,他们不能只给儿女提供优渥生活条件,却放任他们价值观走到对立面。 -
爱囤“破烂”的老年人:怀旧、孤独、渴望被关注……
“儿女们都知道孝敬,俺什么都不缺,可他们一年到头很少回来,俺心里空落落的。俺捡破烂儿并不全是为着卖钱,就是有事可做,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