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者周光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写道,周光召“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是一个完美的儒家思想践行者”。 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第一次见到他,难免有些拘谨。他总是笑着说,“不必客气,叫我光召”。 -
人类文明史的两大基石:对偶家庭+市场经济的自然进化史
私有产权其实并不是杨朱那种原子个体理解的“私”。在私有产权社会,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其实还是各种形式的财产共有。西欧传统的长子继承制,保留了家族财产的完整,虽然次子只能领取兄长提供的年金,或甚至没有财产只能外出闯天下。但家族的财产,也并不是长子这个原子个体的“私有”,而是在祖先、后代这个血脉共同体之间的代管人,因此财产仍然是属于共同体的。 儒者通过建立“范氏义庄”一类的家族共同财产信托,以及华南地区常见的“族田”“祭田”“学田”之类,保有多种形式的小共同体共有财产。 从历史发生学与进化的角度看,稳定对偶家庭、(文化意义上的)“父亲”角色的产生与婚姻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私有产权、市场经济,正是孕育出文明社会的两大基石。 -
柴德赓先生出北平记
当然有!他不但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史学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磊落儒者、爱国者。且听我讲一讲从史料里钩沉出来的柴德赓先生“出北平记”。 -
高考题“季札称贤”背后的儒家德性
考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
微书摘(20130418)
2011年,北京三联再版了林毓生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新版比旧版多收12篇文章,林先生特别看重的,是《对于儒家乌托邦主义的反思》一篇。林先生认为,传统儒者对“二帝三王”的统治,信以为真,实际上成了一种对于“圣王”的信仰。 -
先做公民,再做儒者——一位台湾教授的“公民儒学”与社会实践
在21世纪民主宪政的年代,不必再用三纲作为儒学发展的基本结构。如果还是这样带有专制意味地恢复儒学,它也可能带来新的灾难。 -
秦晖: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如果说郭嵩焘的话并不能证明西方真像“三代盛世”,那么这些话应当足以证明中国现实的礼崩乐坏,而且并非晚清才是如此。这些儒者对此极为不满。今天的儒者能回避他们的提问吗? -
【往事】儒者的气象——纪念邢慕寰教授
-
儒者的气象——纪念邢慕寰教授
我到IBM面谈时,是在辛辛那提小镇。从火车上下来,还提个大箱子,来接我的正是Bertram本人。他不但到车站来接,而且把我的大箱子抢过去为我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