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潮来袭,每年的“好天气”不到1/3
报告显示,2022年,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舒适日”只有70到140天。也就是说,一年中只有1/5到1/3时光是“好天气”。 我国气象灾害全民预警的覆盖率已达97.7%,但气象带来的健康导向关注尚不足。比如高温会带来致命的热射病,寒潮会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截至目前,天津市一共发布了13次脑卒中气象预警,其中有10次针对低温寒潮天气,降低住院人数可折算为1423人,共节省了2800万元住院开支。 -
疫情下,碳酸饮料为何会异军突起
碳酸饮料蕴含了休闲、社交、放松、刺激等相关的集体记忆。疫情期间通过消费重温集体记忆,能一定程度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孤寂感。 疫情之下的碳酸饮料消费,类似“口红效应”经济现象。实现“口红效应”需要三个条件:商品除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绝对价格要低;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爆消费欲望。 不论是饮料厂商的营销,还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都使得健康化成为未来饮料市场的发展方向,然而设计出“非常神奇的配方”并非易事。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 -
第二届大湾区疫苗峰会在深启幕,中国国际疫苗创新中心落成 释放生态创新的溢出效应,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
电子烟的“入门效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子烟不仅有害,还可能让青少年产生烟草成瘾的“入门效应”,即在不完全了解对健康危害的情况下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进而发展为长期吸烟者。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28日《南方周末》) -
压力高、责任大、负荷重,伤医案频发:防疫常态化后,医护群体何以解压?
报告显示,71%的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压力,参加过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压力更明显。外卖咖啡续命、24小时“在线”,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和繁重的工作导致慢性病和职业病接踵而至。 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根源之一在于我国医疗资源缺乏和区域不平衡。报告对此呼吁,继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的虹吸效应。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
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金奈继续举行会晤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金奈同印度总理莫迪继续举行会晤,两国领导人在友好、轻松气氛中就中印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 习近平指出,去年我和总理先生在武汉成功会晤以来,中印关系迈入健康稳定发展新阶段,会晤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中印互为重要邻国,是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维护好、发展好中印关系,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政策。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在维护全球稳定和推动发展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未来几年是中印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也是中印关系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对中印关系把舵定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规划中印关系百年大计,为中印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携手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 -
空气污染致病,“中国负担最高”
科恩的研究组发现,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比以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2010年,在中国,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主要指PM2.5)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的损失。“在国家的水平上,中国的PM2.5浓度、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都是全球最高的。”科恩总结道。 -
雾霾健康研究里的“雾霾” 三十“难”立
在即将披露的全球影响疾病负担因素的报告中,“室外颗粒物污染”从第十六位升至第八,在中国的排名竟升至第四。2013年初几场雾霾的倒逼,国人才幡然醒悟呼吸之痛。中国三十余年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起步几与世界同步。然而,三十余年后,为何却是捉襟见肘、难孚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