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位博士说 | 陈云生:宪法监督的研究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理论上的结论与政治上的决策并不总是相吻合的。理论上需要细推物理、洞幽察微,而政治上则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作为学者,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平常心”。 我们做学问本身不考虑它的影响,那是时人和后人是否认同的问题。我写的书可能要三五十年以后,才有人有兴趣去深读,知道那时有一个学者做过这样的研究,他有这样思想上的超前认识。我不奢望这一代人都会理解。 -
01:31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丨那年今日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一个儒商之家。据他说,家里曾是当地首富。父亲为他取名“宗颐”,是期望他学习儒学宗师周敦颐。他没有辜负期望,成为了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学术界有“南饶北钱”(钱钟书)和“南饶北季”(季羡林)的说法。饶宗颐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至百岁高龄仍笔墨挥洒不息。他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敦煌书法丛刊》等。这些成就,离不开他“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观,要先立德、立品,再做学问、做艺术。他为人低调谦和,面对“大师”的光环,他说:“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方言“大师”与“大猪”谐音)。2018年2月6日,饶宗颐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
千古文章未尽才:忆郭在贻先生
在贻常说做学问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他说自己解决了一个学术难题后,那感觉就跟三伏天喝了一杯龙井茶那样舒畅。 -
李永晶的2022年度书单
在迷惘的时代,我曾向上野老师请教:“您为什么要做学问?”老师答曰:“因为生气。” -
赵毅衡:还有很多章要写
《远游的诗神》 《美国现代诗选》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这些开小差的事构筑了他的快乐,包括 《沙漠与沙》。 可是他摆摆手:“这种快乐本身只是一种小得意,没什么意思。做学问本身是很苦的,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你瞄准一个方向,不要舍弃。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两三件事。我写小说一两个月就结束了,从此就不写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吃六十个馒头做学问的马廷英教授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 -
木屐与俳句
周作人向向来用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从事翻译,令人佩服,但动辄不译,似乎少了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 -
做学问需要“浪费”的浸润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沉潜状态。 -
做学问没什么了不起,可是……
要求人人写论文,相当于鼓励大家不在本业下功夫,一味装点门面。 -
做学问何以成为做人的训练
学习精确而审慎地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