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消强制评级,信评业能否让债券投资人埋单?
一家主流券商广东地区债券承销负责人对南方周末直言,如今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在一级市场上已经沦为发债工具。 从2012年开始,各主流投资机构,包括券商、保险公司等都纷纷建立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团队,有的多达二十多人。 -
年内134只债券违约金额超1200亿,1413只债券更换评级机构
-
继债券下跌、信用评级下调后 华夏幸福又有11亿信托计划逾期
2020年下半年,华夏幸福和35家银行、9家信托公司签署了担保协议。 -
“如果下调一家城投的评级,相当于得罪了一个市” ——信用评级为何失灵?
监管与评级挂钩,这是“父爱主义”的监管思路,即监管机构希望能够帮助投资者控制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实际效果却不佳。 国内债券违约的历史很短,2014年才出现第一笔,可以说国内尚无环境来检验声誉资本。之所以过去违约少,是因为国内没有开放垃圾债市场,而能发信用债的大多是央企、国企,后者因政府背书,一直存在普遍的刚兑信仰。 在刚性兑付、市场违约率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大的情况下,往往评级标准最松的评级机构获得优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上评级的虚高,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
AAA级永煤违约,击碎不该有的“信仰”?
2016年和2018年曾发生两波信用债违约潮。第一波集中在煤炭、钢铁等国有企业身上,但未突破AAA评级,第二波则以民营企业为违约主体。如今短短一个月内,已有两家主体评级为AAA的国企宣告旗下债券违约。 “须着力稳住宏观杠杆率,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直接融资,让市场主体能够自我决策、自担风险并获得相应收益”。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
永煤违约:评级AAA,却还不起10亿债券
截至2020年9月30日,永煤控股母公司报表上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28亿元。 争议在于被划出的中原银行股份。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原银行股份属于优质资产,被划出后,永煤控股失去了可快速变现的资产。 -
无力按期付息 天威集团开国企债券违约先河
继超日债利息违约、湘鄂债本金违约后,天威保定因无法按期付息8550万,开国企债券违约先河。天威集团中票违约创造了三个纪录——首个国企债券违约;在违约债务中发行时评级最高,为AA+;发行本金最高,达15亿元。 -
地方债大摸底:有限政府的契机
地方政府公开发债,监督者是市场、是投资者。任何监管机构都不可能比投资者更关心自己的钱及投资安全,在购买债券之前,必定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市场会有专门的债券分析师不遗余力地挖地方政府的财务信息,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会跟进,对地方政府的信用情况和每一笔债券进行评级。 -
穆迪再降西班牙银行评级
穆迪6月25日宣布下调28家西班牙银行的长期债务和存款评级,幅度为1档至4档不等。穆迪表示,由于6月13日已经将西班牙政府的债券评级由A3下调至Baa3,西班牙政府的信用状况恶化已经影响到其国内的银行业。 -
西班牙发行45.6亿国债
据西班牙银行2月2日公布的数据,西班牙财政部在新一轮国债发售中以比前一次更低的收益率发行债券45.6亿欧元。这是自评级机构惠誉1月27日宣布降低西班牙主权信用评级后西班牙财政部进行的首次债券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