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老药“消失”之谜: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
医疗经费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进口原研药并非消失,而是正在进行一种结构性的优化调整——专利到期后,集采中选的过评仿制药大批替代原研药,省下来的钱,给到更多创新药,“这种药品专利悬崖是一种必然趋势,全球都一样”。 进口阿奇霉素三种剂型在大部分省份仍正常挂网销售:注射剂在全国26个省份挂网销售,在5个省份未挂网;干混悬剂在全国23个省份挂网销售,在8个省份未挂网;片剂在全国30个省份挂网销售,仅上海未挂网。 现实中,不少医院针对一些集采未中选药物,选择“少使用甚至不采购”,一刀切式地完成集采“硬指标”,甚至将控费与评优、绩效、奖惩机制绑定。 -
探路“药品比价”:告别“药店刺客”,仍有长路要走
药品比价系统打通了由“晒价”“比价”促进“控价”的路径。“就像出门吃饭前,先用点评软件看看店里有哪些菜、人均消费是多少,(比价系统)让公众用脚投票,引导药店主动降低不合理药价。” “买药不是越便宜越好,缩小‘四同药品’药价差异的同时,还有很多通用名相同的药品,仿制药和原研药之间存在药价差,可以在系统里提供更多信息,开放用药咨询,帮助消费者判断药品质量。” -
司美格鲁肽将迎国产仿制版,但还不能用于减肥丨周一健
司美格鲁肽无疑是2023年最火的一条医药产业赛道,国内多家药企的生物仿制药已经进展至III期临床。 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景令人向往,但截至目前,这仍是一条由患者生命铺就的道路。 -
药品集采12小时:“割肉”也不想丢标
集采采购周期首次延长到四年,进一步保障了医疗机构用药的稳定性,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药企“丢标”,未来四年间,只能眼睁睁望着巨大的市场份额“靠边站”。 企业选区会有多重考虑,“第一看供区医院报量有多大,第二看省份市场容量,第三看企业对不同区域的重视程度”。确定药品主供备供区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集采药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中选企业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 “国家药品集采从最开始的大品种为主,到现在已经进展到临床认为有必要覆盖的品种也都包括进去了。”现在医疗机构都很关心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 -
14万病例,2年PK,集采仿制药疗效和安全性怎么样?
“真实世界研究反映实际诊疗过程和真实条件下患者健康状况变化,更客观地评价真实环境下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后将继续对后续批次集采中选仿制药开展真实世界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支撑。 八批国家组织集采共有1387个中选产品,5年来累计有6个产品被药监部门通报存在质量风险,其中2个国产仿制药、4个进口药。“医保部门联动药监部门开展处置,采取取消中选资格、纳入‘违规名单’,限制涉事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参加国家组织集采。” -
年销39亿元的抗癌药被控专利侵权,百济神州称“坚决辩护”
这不是艾伯维第一次起诉其他药企侵犯其伊布替尼专利,“2021年美国法院就曾判决美国和印度的两家仿制药企侵犯了艾伯维的伊布替尼专利”。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百济神州和艾伯维之间的专利纠纷,很可能涉及化学医药领域常见的权利要求类型——“马库什化合物”。 百济神州宣告将于第17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上公布泽布替尼的重要研究数据,被外界解读为侧面回应与伊布替尼的专利之战,用数据说话。 -
不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代购氯巴占”案一审宣判
判决重申了最高法院《武汉纪要》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认定规则,即麻精药品具有双重属性,应当结合流向、用途来判断。 在本案第一次开庭之后,国家就出台了相关药品的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加快了仿制药的审批,唤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迅速解决了罕见癫痫脑病患者的用药问题。“个案推动了制度变革。” -
印度新冠仿制药陷“假药”风波:150个药品样本中仅8份检出有效成分
目前通过代购等方式流入我国市场的印度仿制版新冠口服药一共有四款,分别是绿盒的Primovir、蓝盒的Paxista,这两款都是辉瑞新冠口服药的印度仿制版;此外,印度还仿制了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分别是白盒的Molnunat和深蓝盒的Molnatris。 -
“世界药房”让非洲人爱恨交织?
药品出口受阻,大量假药“回流”,尤其最近冈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因“毒糖浆”导致大批儿童死亡后,印度社会开始了新一轮的药品监管。 -
国产三代“格列卫”:已破耐药题,何时入医保
耐药是时刻悬在慢粒白血病患者头上的命运巨石,谁也不知道何时、何故就会落下,一旦患者在经过一代、二代“格列卫”药物治疗均宣告失败,或检出T315I基因突变时,往往会陷入无药可医的境地,如不进行骨髓移植,很快就会进入疾病的加速期、急变期,甚至有生命危险。 近年来,随着药品专利到期、仿制药出现以及国家医保谈判等一系列变革,慢粒白血病患者一年只需支付约1500元费用即可。但在出现耐药、治疗失败后,换药服用二线药物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等,则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患者自费在2万-10万元不等。 “耐立克”的单盒价格约3万元,每个月需吃一盒,如果要患者完全自费支付药费,可能仍有不少家庭承担不起。2022年下半年,药企将积极推动“耐立克”参与国家医保谈判,目前也在探索创新支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