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院”对话丨最高法民一庭庭长陈宜芳谈彩礼纠纷案:认定应符合一般认知
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等事实认定,同时以反向排除的方式明确了几类不属于彩礼的财物。 2023年,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5695份,相较于2022年同比增长41.5%,增长幅度再创近五年来新高。 -
02:20
16岁女生考不上985被家暴,强制孩子考名校算不算精神暴力?
近日,最高法披露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16岁女生吴某因未考上985大学被父亲家暴,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家长的名校焦虑不难理解,可脱离实际盲目复读,更容易挫伤孩子对未来的信心。 除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当地公安、妇联、居委会等机构也可以代为提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保护无须依托于家暴诉讼。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者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3个月保护16位女性,人身安全保护令跨出婚姻家庭边界
新妇保法实施至今近三个月,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各地根据新规签发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至少已经保护了16位女性。 一对夫妻间发生家暴,在没有保护令的状况下,警方出警时,受害者伤情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治安处罚,再严重就是刑事处罚。而如果伤害程度没有达到上述两种情形,警方只能作劝导。 在万飞看来,保护令能起效,更多是种心理作用,“对受害者来说,收到保护令能获得安全感;对施暴者是种威慑,意味着动手后会受到法律制裁”。 -
那些被家暴的男性,选择藏起来
“我们最初是从家中学得用暴力来解决人与人、团体或国家之间的冲突。所有解决问题、恶化问题、制造问题的策略,都是从家庭学来的。” 从整体上来看,男性与女性遭受家暴的比例接近,而具体到婚姻关系中,受害者以女性居多。 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出一周后,邹艳丽接到了当事人杨某的电话,问她能不能撤销,问及原因,才得知杨某因为保护令遭到了嘲笑。 -
一个反家暴小程序,5天里的1.3万次使用
“她们内心深处可能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受到家暴,同时她们更有可能去想象‘我能改变他’,活在这样的一个幻想中。” 逃跑是家暴受害者能做的勇敢但无力的决定。它可能是美好新生活的起点,也可能是战战兢兢的“逃亡”生涯的开始。 2022年,邵齐齐已经申请到6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并且基本在三天之内走完法律流程,最快的一次只花了六个小时,“这方面的进步非常大”。 “比起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家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暴中,我们能做的事更有限。” -
冻饿、诽谤也可被认定为家暴,申请保护令举证难度降低
规定中明确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的证明标准,有“较大可能性”即可,不需要达到“高度可能性”。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0917份。 -
夫妻互告后,女儿举报母亲:“蓝翔家族”数亿资产八年纠葛
双方长期拉锯。孔素英与荣兰祥的相关诉讼案件涉及范围广泛,案由包括婚姻家庭纠纷、名誉权纠纷、人身安全保护令、寻衅滋事罪、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买卖合同纠纷、广告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八类。 “现在这个资产,荣兰祥想收回来,就让我女儿(荣婷)对付我。但是,我女儿说的那些内容没有一个能证实。”孔素英认为,“荣婷是受到荣兰祥指使的。” -
七部门意见助人身安全保护令长出“牙齿”,任何家庭成员遭受家暴都不容忽视丨快评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曾遭受家暴,男性遭受家暴的比例只比女性稍低而已。但男性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比例很低。北京房山法院的统计显示,其受理的申请中,申请人为男性的只占23%。 -
快评|让人身安全保护令“长出牙齿”
与家暴事件数量相比,法院实际发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数量仍然不算多。 -
快评 | 离婚22年仍被”家暴”,如何确保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
只有形成对家暴“零容忍”的共识,受害者才敢于站出来揭露,家暴才有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