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鸟达人、水质医生、污水厂老师傅,AI+环保,不止如此
AI水质“医生”可以根据水样,快速给出最合适的药方。有用户根据AI“医生”的诊断,在节省约25%药剂时,还提升了约20%的废水处理效率。 “鸟脸识别”与人脸识别是同一种技术原理,都是训练机器辨认图片中的外观特征。但“鸟脸识别”的训练难度大得多——鸟不像人一样直面摄像头,照片多数看不清正脸,还受到角度、方向、光线、清晰度等条件限制。为达到训练目的,每种鸟类至少需要2000张图片。 大模型预训练是一场激烈的商业竞赛,但从实际需求来看,全世界只需要一个大模型就够了。许多声音呼吁不必“重复造轮子”,减少资源浪费。 -
全国政协委员张毅:AI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课题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可以把互联网领域成熟有效的监管经验借鉴到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 金融机构对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技术“既爱又怕”,既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商业模式上的迭代进化,又担心技术失控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人工智能也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的课题。金融机构一旦发生被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攻击,诸如利用人脸识别或人工智能技术冒领储户存款,损失谁来承担?谁有举证义务?这些问题现实且棘手。 -
宾馆不得强制“刷脸”,守护“人脸安全” 有了最小存储原则
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新规向社会征求意见。新规提出, 除非法定条件或者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不得保存人脸的原始材料。 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了六千余件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如何确保国家机关进行采集人脸信息是严格限定在履行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范围内,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细化规定。” -
开发商动歪心思“跳单”:偷用人脸识别侵犯购房者权利
购房者张女士既没有主动选择开发商的销售团队为其服务,也没有授权同意他们采集自己的信息。开发商一方面悄悄使用了人脸识别的风控系统,同时还利用这个技术规避本应支付的佣金,想来个“一箭双雕”。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人脸识别第一案”二审宣判,胜诉的郭兵为何“很失望”
在年卡用户入园的时候,工作人员直接拿着手机刷脸,他们使用这项技术很随意。如果法院能够对野生动物世界人脸识别入园要求进行审查,不仅能够对我的合法权益起到保护作用,对于其他年卡用户而言也能够起到间接保护效果。 个人信息维权太难了,何况我还是一个从事法学教育的老师,知道怎么去搜集证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难上加难。 -
快评|劳东燕一人成功反抗人脸识别滥用,真正解决还是要靠法律给普通人赋能
需要制定制度,规定哪些情况下可以用人脸识别,哪些情况下不可以用,而且要规定,如果单位选择使用人脸识别,就要对信息安全负起绝对的责任,一旦发生数据泄露,要规定高额的罚款和赔偿,压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冲动。 -
“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我没有“胜诉”,我还在维权
因为“人脸识别第一案”,主诉人郭兵开始成为公共人物。他的野心很大,不仅要让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更改“刷脸”格式条款,而且他更希望在立法上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门槛。 郭兵再次上诉,希望二审法院支持全部的诉讼请求。他最看重的就是人脸识别格式条款内容无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做出真正的改变”。 -
快评 | “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制止滥用人脸识别仍在途中
媒体曝光很多售楼处对看房人进行人脸识别。这再次提醒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可能无所不在,必须尽快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
快评 | 刷脸买饭、扔垃圾,人脸识别的边界在哪里?
人脸识别存在巨大的技术和伦理风险。然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法律对人脸识别技术到底可以用在什么场合作出严格的规定。应该通过广泛的公众讨论形成共识,对其划定边界。 -
将用人脸识别对地铁乘客分类安检?北京市交通委:尚处于研究阶段
近日,“北京地铁将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的消息受到广泛热议。南都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该措施尚处于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