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开西藏经济高速增长的“密码”
“我们引进的很多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我身后这一家,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你那点补贴。”他指着一家国内知名化妆品企业的厂房说,“人家看上的是我们的原材料。”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要留下多少个项目。”林浩生说,作为援藏干部,“我们只想留下两样东西: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一支带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 -
毕业获3万元生活补贴?多地实施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补贴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至少有山西、河北、山东、浙江、河南等5个省份的6个城市对人才补贴政策做出完善,将“非全”研究生纳入范畴。 2023年,杭州共引进了39.7万名35周岁以下的大学生,比2022年还要多,此次政策放宽是希望能够通过调整优化,进一步吸引各类人才来杭州共同发展。 -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已基本扭转 “孔雀东南飞”的窘态丨大学校长说
像北大清华,他们是在全世界招募那些已经长成大树的人才。对兰州大学来说,“挖大树”的难度比较大,就从小苗苗开始。有希望的小苗苗,按照我们的需要,尽早下手。 我们手头还有过去没有舍得分出去的一批住房和两所西北地区最好的医院。这些年我们又投资提升兰大幼儿园和附属学校,我们附属学校的校长和一批骨干教师也是人才引进过来的。过去,兰大老师们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市其它幼儿园和小学,如今反过来了,很多校外家长想把小孩送进兰大幼儿园和小学。 兰大人把 “欠发达地区”的说法改成“待发达地区”,因为我们觉得“欠”字有点怨天尤人,“待”字则要大家对未来充满期望、要主动先干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有希望,也一定会将希望变成现实的。 -
01:28
“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现实
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其中,“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这一内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 有网友感叹“以前只是985名校非升即走,现在地方名校也开始效仿”,顺带再度引发了有关“青椒待遇悲惨”的一些讨论。其实,这则“新闻”本身是一篇三年之前的旧闻,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自今始,而问题本身也并非“青椒难熬”那么简单。 “博士不好就业”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等新闻层出不穷,反映的是博士“向下兼容”的现实。在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的今天,社会各界理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的现实,高校理应思考博士招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之道,象牙塔里的学子也应直面这一变化,认真考量“要不要攻读博士”这个重大抉择。 -
人口自由流动、落户放开大势所趋:高端低端的粗疏区分应予摈弃 | 快评
宗庆后不久前逝世,哀荣备至。他所推出的娃哈哈纯净水,除了饮用之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常备实验室耗材。一瓶纯净水,低端乎高端乎? 应该放弃此类高端低端的武断区分,让市场来定胜负、优胜劣汰,能在一个城市站得住脚、生存下来的人、企业与产业,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
郑云龙入职北京人艺引争议:关键在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的标准 | 快评
根据这一回应,郑云龙入职北京人艺,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般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是岗位有空缺后进行的,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择优录取,通常需要经过笔试、面试等程序。而高层次人才引进,在多数情况下,是先确定了要引进的人,然后再走人事流程。这与公开招聘是两个不同的渠道。 -
丢下铁饭碗,出走围城丨记者手记
假如养娃也有模拟游戏,那我爸妈的目标一定是,孩子考上好大学,再从教师和公务员这两个好工作中选择一个。 孟成得知,人才引进实行“人编分离”,自己实际被分到了综合办公室,“因为招你进去,必须给一个编制,组织部就收集了一些单位空的编制”。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通过一套简单的刺激-奖励机制,培养个人成为知识层面的富人,却很少教会我们如何成长为完整的自己,以及当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学校教育到了尽头,下一步路该怎么走。 -
当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决定离开县城
孟启平后来得知,和自己同批通过面试的五人,无一例外,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人也有海外留学背景,两人被一起分到县文广体旅局,“刷新了该局历史上的职工最高学历”。 作为人才引进的招聘方,王蒙并不否认,县城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足够。曾有一名博士通过选调方式考入她所在的市区,但因为“干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其预期不符,最终没能留住。 “县城一方面需要人才去建设它,但人才真的来了以后,好像很多时候也发挥不了该发挥的作用。” -
丈夫跳槽后,一位44岁大学女老师的“不情愿辞职”
法院通常会充分考虑大学教师的立场。前述与扬州大学和甘肃政法大学相关的诉讼中,法院都判决老师与原学校解除人事合同关系。 刘进发现,过去10年间,东、西部大学教师流动出现了“拐点”:西部高校教师流动参与度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东部高校本地或国际间的教师流动。 在张端鸿看来,高校增加“跳槽”难度并不是非留下谁不可,更多是“为了减缓人才流动的速度,让招人的速度能与之平衡”。 -
“鸡娃不如鸡自己”:人到中年,她们为何赴港读硕
刘雅茜表示,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