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永兴:安宁疗护也是一种生死教育
从1990年代初一个社区卫生中心的课题开始,三十多年来,施永兴接触了几千位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见证了国内从临终关怀到安宁疗护的不同发展阶段,“(安宁疗护要)往社区走、往居家走。现代安宁疗护不仅是医疗护理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死教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临终抢救谁说了算?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呼吁生前预嘱要有法律效力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当前,由于生前预嘱不具备法律效力,在临床诊疗时,医生还是要和患者家属沟通,常常实行困难。 -
失能失智老人去世,有“松了口气”的解脱感是不孝吗?
生命最后一年,传统治疗在给绝症患者和临终老人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在临床医学上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缩短寿命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因为那些治疗方法和药物实在太痛苦了。美国5%的病人在最后几个月毫无作用的治疗,消耗了其国家约25%医疗资金,这一痛苦挣扎过程,还会让病患亲属陷入抑郁的风险增加300%。 -
安宁疗护公益服务,实践另一种生命尊严
安宁疗护作为构建老龄健康友好社会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始推广。然而安宁疗护在治疗之外,更多的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庭提供陪伴、情绪支持等服务,这些是绝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无法独自担负的。公益机构通过招募专业志愿者、进行安宁疗护服务培训,向医院、社区持续派遣这些志愿者,能让安宁疗护的政策得以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家庭和个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为了让安宁疗护惠及更多普通人,还需要积极转变公众传统的生死观念,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
让临终患者舒适地走完最后一程:安宁疗护,离中国人还有多远?
目前安宁病房的床位数远远供不应求,很多患者可能排队半年甚至一年都住不上。专科人才短缺,无论是护士人数还是安宁疗护专业培训上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要想让缓和医疗在中国真正落地发芽,生命教育和生前预嘱的发展也要同时推进,“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
“吴花燕之死”引发公益人士反思: 公益该走向何方?公益组织的价值何在?
2020年1月13日,身高1.35米、体重43斤、年仅24岁的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因病去世。曾为其筹款100万元(已拨款2万元)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以下简称“9958”)经媒体披露后转瞬陷入舆论风暴:为什么未经吴花燕同意故意卖惨,超额募捐?为什么募款100万元才拨付2万元,竟然还要收6%管理费?是不是故意选择临终患者,囤积捐款,投资理财,以多发奖金? -
陪你走到生命终点
六年来,三百多名临终患者在这里走完了生命最后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