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永兴:安宁疗护也是一种生死教育
从1990年代初一个社区卫生中心的课题开始,三十多年来,施永兴接触了几千位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见证了国内从临终关怀到安宁疗护的不同发展阶段,“(安宁疗护要)往社区走、往居家走。现代安宁疗护不仅是医疗护理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死教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这种陪伴真的有意义吗?纪录片《最后的,最初的》里的临终关怀
当罗率给他播放音乐,和他像朋友那样聊天之后,病人的面色变得红润起来,嘴巴也慢慢合上了。那一刻,她真切地意识到陪伴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讲师会指导学员将前方的人想象成“死亡”,慢慢向它靠近,并且试图和解,最终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与“死亡”拥抱。 -
安宁疗护扩大试点:体面告别是对生命的厚待丨快评
从理念与实践上,安宁疗护都在传达一个理念:有限的现代医疗技术无法扭转生命的自然进程,我们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死神赛跑的无限竞赛中去,应当珍惜现世、善待家人、善用资源,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适当时机下转入临终关怀与缓释疗法,悉心照料即将逝去的生命,安抚仍需生活的生者,朝向未来,让资源向下一代转移。 -
奇人苏斌
2017年初春某天,我和徐新霞、韩少功相邀,前去301医院海南分院探望苏斌。听说他肺部有个5.7×3.5厘米的肿块,病理活检确诊为肺腺癌,已经到了中晚期,预估生存期只剩3到6个月了。应苏斌本人强烈要求,带去的慰问品竟然是香烟,这本身说明,我们已经把这次探望当成了临终关怀,既然他的病情不会因为少抽两条香烟而减轻,又何必不让他按自己的嗜好最后过把瘾呢?当然,我听说他要求带香烟的时候,不免怀有一丝丝怀疑,不知道他这种出格的表现,到底是故作潇洒,还是真的视死如归。 -
“不想去”“不赚钱” 临终关怀的两难
中国临终关怀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因专业性太强,导致各方认识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
陪你走到生命终点
六年来,三百多名临终患者在这里走完了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
“生命之疼 未必发生” 以艺术行动推广缓和医疗理念
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中国大陆第一次开展以艺术行动的方式推广缓和医疗理念的活动。一百多位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参与这个活动,共同体验生存的疼痛经历,讲述个体面对困境的心理感受,探讨生命尊严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标准。 -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中的生死
十集纪录片《人间世》在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每集一个主题,包括急诊室、急救车、器官移植、临终关怀……通过医学反映社会基层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
“失独家庭”尤需帮扶
我建议对失独家庭给予政策倾斜,实行就业优先、社保优先、养老服务优先;提供集医疗、养老、心理干预、临终关怀于一体的专业服务。 -
走完最后一里路,有尊严!
希望政府能把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纳入老年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之内,让临终者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