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有感:不婚不育,个人自由还是社会问题?丨快评
结婚生子与否,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婚不育是个人权利。这诚然是对的。如果一个社会,不结婚生子的只是极少数,他们也不试图把自己的选择美化为一种更高更好的价值观,也不至于影响社会的存续,那不结婚生子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如果一个社会,不结婚生子的数目与比例持续上升,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存续,那不结婚生子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
春运路上,守好公共权益与私权利的边界
不可否认,在公共空间中,个人权益应得到尊重和保障,但我们维护私权利,也应在尊重他人权益的前提下进行。而要让这种微妙的平衡不被打破,就需要每个人设身处地用心维护。 -
病休二十年,“铁饭碗”会丢吗?两名中学教师的退休纷争
姚志荣病休25年,其教师编制被取消,以社会人员身份退休。苑子牛的教师编制仍保留,但病休的21年不计入工龄。 “教师病休没有时间限制。”看到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苑子牛前妻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 “有编制才能招人。”事业编制人员由财政供养,其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需要社会共同讨论。 -
从一方管钱到各自管钱,折射婚姻家庭价值观嬗变
如今新一代年轻人结成的家庭,更看重个人权利,一方管钱的模式已经受到极大挑战。很多夫妻更喜欢各自挣钱各自花,对家庭大宗支出则协商一致解决。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给罗翔写信的年轻人:“父亲坐过牢,但我有个警察梦”
“其实我报警察岗的心态很简单,既然自己想当警察,有这个机会就要去考一下。考了之后就算撞过南墙了,那我就去干别的吧。” 将可能被家庭关系裹挟而存在犯罪风险的人员提前排除出公务员队伍,对于预防公职人员腐败、以权谋私等犯罪行为有着积极意义。 这一问题上,预防犯罪与保障个人权利之间产生了价值冲突。 “信被公开后,一位通知我面试的工作人员可能认出我了。那天他突然和我说,奋斗总是有出路的,人生路有千万条,祝我心想事成。” -
“裸捐”财产致女儿贷款上学:个人权利抑或无情无义?
古人说“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一理论清晰地安排了三个阶段:先把自己管好,再把家庭建设好,如此才有造福天下的资格。不顾客观规律,非要打破这个正常的顺序不可,不免愚钝。看似大爱无疆、潇洒脱俗,实则自私自利、冥顽不化。 -
早高峰期间,应该把小区电梯资源让给学生吗?
学生早高峰优先乘梯能否作为公共事件很值得推敲,即使多数业主有这个需求,也要严格制定规则,经过全体业主投票才能决定,不能进行道德绑架。 -
新的改革措施或超国际预期
财产权利又是个人权利的核心。要想财产权利得到真正牢靠的保护,就一定要有司法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的实质改革。 -
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犯罪保护
所谓法治,难道不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吗?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原则是否破坏了这一基本原则? -
转型中国应汲取保守主义智慧
通奸罪是否被废除,只是枝节问题。关键是一个社会,如何在坚持个人权利与维护家庭价值之间,做出恰当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