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我们只是一群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推荐理由: 冯骥既是游戏行业的破局者,也是文化使命的践行者。他与游戏科学持续探索“真善美”的游戏价值,推动中国团队走向世界舞台。从《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到国际奖项的认可,冯骥的2024年不仅是个人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游戏工业和文化自信的缩影。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DeepSeek彰显开放精神:人工智能的“共享单车时刻”
从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春节破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以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等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成功创新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那就是他们都相信并坚持“长期主义”。不想得罪欧美媒体,也不想得罪中国玩家的TGA,决定得罪所有玩家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2日,被称为电子游戏界奥斯卡奖的TGA(The Game Awards)在美国洛杉矶孔雀剧院举行。中国开发商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斩获最佳动作游戏、玩家之选两个奖项。 《黑神话:悟空》策划负责人江栢村领奖时说他正在加强二郎神的强度,还不忘诛心,“我们的游戏真不难,很适合动作游戏新手。” 一同前往了现场的《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美术负责人杨奇没有上台。 《宇宙机器人》最终出乎大多数人意料,获得了年度最佳游戏。王宝强被控“涉嫌欺诈”:莫让“碰瓷讹诈”行为劣化行业生态丨快评
这起事件也显示,国内文娱产业长期存在某种“碰瓷讹诈”式的劣化生态:一旦某个文娱产品爆火之后,某些相关市场主体就无视当初订立好的白纸黑字合同,意欲以种种方式再多吃多占。甚至于,本来完全与之无关的人也会想要来分一杯羹,比如在“黑神话·悟空”游戏大火之后出现的“抄袭疑云”,以及各种“知识产权流氓”事件,这是有违契约精神的,也会反向劣化文娱产业的生态。从《繁花》到“尔滨”到《黑神话:悟空》,它们因何堪称品牌?
我问过游戏科学了,《黑神话:悟空》真的只有两个结局丨记者手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黑神话·悟空”带火多地古建,文化之旅中感受独特山西丨周末同频
《黑神话·悟空》被指控抄袭:公共元素无版权,民族文化非禁脔丨快评
孙悟空的形象业已成为一种“公共知识”,早已不是任何个人与组织所能垄断的“版权”了,除非能够达到“七龙珠”或是“大话西游”级别的原创性。- 专题
火遍全网的《黑神话:悟空》
缔造黑神话——独家专访《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
从《西游记》问世那一刻起,那个自宋元时代小说话本里就已反复出现的猴精,正式拥有了一个丰满的文学形象——孙悟空。 其后至今的四个多世纪,伴随无数从《西游记》衍生的小说、戏曲、画本、影视、动画乃至电子游戏,孙悟空逐渐成为这个星球上最知名的神话角色,以及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别具一格的图腾。 所以从《黑神话:悟空》立项并进入人们视线那天起,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寄予远超它本体价值的期望和想象。它被视为一个国家游戏工业能力、艺术审美、文化叙事的一个侧面。在电子游戏成为重要文化载体的21世纪,一个并非理所当然的期待,在今天显得不言而喻:一个伟大的文明,应该有配得上它的伟大游戏。 一个不被看好的团队,想用中国人心目中最独一无二的猴子,做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品,无疑是一场不亚于西行取经的冒险。情怀不能当饭吃,制作一款对标国际一线的游戏大作,既需要汪洋肆恣的绚丽狂想,也需要一系列精密复杂的工业流程。 浪漫有可能是残酷的东西,缔造一个黑神话,是一次仰望星空的旅程,也是一段如履薄冰的征途。 这是《黑神话:悟空》诞生的过程,是一只灵猴历经劫难后涅槃成神的传说,也是一群中国游戏人随波逐流后找回初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