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问题熊”频频伤人,人熊冲突何解?
废弃的农田和日益扩大的森林为熊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但动物越来越近,就难免会与人类发生冲突。“一旦曾经的第一道防线——里山——被突破,熊就会开始通过公园、灌木等小片绿地闯入人口稠密的地区。” “尽管‘里山’减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在森林和人类生活区之间建立缓冲区,通过安装电网或者引入猎犬等方式,在村落周边打造一个熊难以接近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DNA个体识别技术,识别出那些频繁闯入人类生活区域的‘问题熊’,对它们进行捕杀或者转移,进行事前的预防。” -
《捕杀》:让猎艳者身败名裂
在“捕杀”之类手段的保护下,韦恩斯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逃脱了裁决,继续作恶、恃强凌弱,成全或毁掉别人的职业生涯。 男人占据几乎所有重要位置,少数实在了不起的女性作为典范,散布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只要有最基本的同理心,就应当承认这种不公平。 -
野猪等被“除名”,但不意味着可随意捕杀
-
村里野猪泛滥成灾,毁庄稼、吃家禽,怎么办?
优先考虑人类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对于因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严重危及村民农作物安全、财产及生命安全的地区,有组织地适度捕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修订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野猪被除名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
“美人鱼”成绝唱,能否重回中国?
船只和螺旋桨是儒艮和鲸豚类等大型动物的“杀手”,过度捕杀也是儒艮消失的主因之一。 儒艮以海草、海藻等水生植物为食,保护海草床,保护儒艮的栖息地,除了修复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力度。 即便栖息地得到恢复并消除所有威胁,儒艮重引入中国仍会遇到不小挑战。一方面儒艮从哪里来, 另一方面,从未有过儒艮从圈养中野化的成功先例。 -
长期虐待动物是心理疾病,流浪猫狗泛滥成灾是更紧迫社会问题
2013年《自然》杂志一篇论文指出,美国的流浪猫一年捕杀的本土鸟类数量高达14亿-37亿只。这些被人类放纵的高效捕猎者正在威胁我们脆弱的自然生态。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 -
全国野猪大作战:“国家队”出谋,捕猎队出征
截至10月31日,全国专业猎捕队伍共计猎捕野猪1982头。各地纷纷组建猎捕队,但掣肘的是持枪证。 搭棚子守夜,听野猪动静是最常见的土办法。敲锣打鼓、大吼大叫,甚至还形成了社交,奏成一曲响彻山野的“交响乐”。可效果却越来越差。 曾经,一头被捕杀的野猪可卖数千元,并不需要多少甚至不用财政补贴。在青川县,许多人与南方周末记者交谈时都会狡黠一笑,“我过去吃过野猪肉”。“禁野令”后,“谁导致(肉)流入市场,谁吃了,都得负法律责任”。 国家林草局陆续在四川等14个省份开展野猪危害防控试点。种群调查、种群调控、主动预防、损害补偿,环环相扣的措施正被各地探索。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
胶州湾海星泛滥之后,忧喜两重天
海星成灾,红岛人养殖的蛤蜊、海蛎子被大量蚕食。“只要有海星,你那一片滩涂上养殖的东西都会遭殃。”面对泛滥的海星,当地人没有别的招,只能靠人力清理,渔民用地笼网诱捕,养殖户雇用潜水员出海下潜捕捞,至今总共捕杀超过45万斤。 -
看一眼就得死,这部惊悚片全程屏住呼吸!
去年有部恐怖电影,讲的是世界被一种听觉异常发达的大耳怪统治,所有人都必须“噤声”,否则就会被捕杀。 这种失声的压迫感造就了一种“感官”领域的惊悚体验,看得人全程气都不敢出一口,稍不留神就被身旁发出的声响吓到跳起! 没错,说的就是《寂静之地》。 -
北极高温,是真的吗
北极熊整体数量的稳定得益于各国禁止商业捕猎的决策,但在捕杀越来越少的21世纪,气候变化仍然是影响北极熊数量的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