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着《小时代》的大时代
对一部作品的流于谩骂是无意义的,哪怕是对《小时代》这样无意义的作品。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的惊人票房是现世真实又悲哀的投影。 -
郭敬明:“如果都给我批评的声音,我很难接受”
年龄普遍偏低的小粉丝,被麦特文化CEO陈砺志认为是“郭敬明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最大贡献”。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在2013年从25.7岁下降为21.4岁。陈砺志认为这种变化,和当年上映的《小时代》不无关系。 -
【24楼影院】《小时代》3:辜负青春的败作
小伙伴和年轻人喜欢悼念青春去看这部电影其实没错,也并不脑残。网上那个放错了老男孩大家照看不误的段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大家总要凭借怀旧确定自己的成长。但是,郭敬明把这个活计给整得粗糙拙劣了。他很有诚意赚钱,用小时代犒赏跟了多年的读者,可真的才华不够,只能这么个水平了。票房好是年轻一代给自己的怀念面子,顺便给他的。 -
【《随笔》精选】谁在《逃离》1968
当历史成为过去时,我们是选择遗忘还是反思?我们的电影真的就直奔“小时代”而去?如今通过网络和各种途径,我们渐渐了解到一些历史的真相。连陈独秀也开始“脱帽”了,学术上对历史的思考在深入。但是,更希望这些真实残酷的历史,有一天能进入我们的教科书。 -
两个郭敬明
17岁时,郭敬明从杂志上看来一句话:“用企业家的身份经营艺术”,后来他自我分割为两半:“写作、拍电影时我是艺术家的状态,创作完之后,怎么卖它,就是商人的状态。”郭敬明的“商人状态”大获成功,前两部《小时代》,成本四千万,却有七亿票房。“艺术家状态”却饱受“炮轰”,火力指向:拜金、炫富以及肤浅。 -
《小时代》系列低俗吗
《小时代》这样的小说与影片,上了一点岁数的人真看不下去,也不合追求深刻的文艺批评家的胃口,但这并不妨碍其票房上的成功。针对特定观众的小众电影能商业成功,说明了中国市场之大、机会之多。郭敬明就是精明的一商人,千万别把他当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