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躺平看戏,AI搭档创作:导演王翀的剧场实验
演员随机采访观众,即时摄影投放每个人的脸,问题限时一分钟,都围绕死亡——“希望自己的葬礼是怎样的?”“为自己的死亡做了哪些准备?” “如果你(人工智能)今天剥夺了演员和作曲的工作机会,未来导演怎么办,编剧怎么办?” -
线下看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聊聊剧场内外那些事丨周末同频
-
6年票房“膨胀”10亿,正在野蛮生长的剧场
7天连打18场剧,这是一种很新的“特种兵旅行”吗? -
重生之我在洪水袭城时是退休教师
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互动剧场,全程像是剧本杀和”奇葩说“辩论赛的融合体。 大雨忽至,我后悔给沼泽地开发投了赞成票,沼泽地至少能吸收降雨。我更后悔此前高估了自己应对灾害的能力。 -
张欣 这样的广州才是写不尽的
“作家不能害羞,需要在一座城市里不断学习、发掘新内容。现在的城市文学也不像以前,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气质。”在张欣看来,广州人的气质就是“淡定”。气质影响着一座城市的人对金钱、情感等方方面面的价值观。她认为,抓住气质才是都市文学的基础,“这样的广州才是写不尽的。” 2024年8月17日,《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市文化馆剧场举办,张欣《如风似璧》获得长篇小说奖。 -
在剧场里,大梦一场:昔日戏曲捧角,今日音乐剧应援
往昔捧角捧得风生水起的大多是军政官员、绅商名流、著名文人、帮会头目,现在,年轻女性成了小剧场音乐剧戏迷的主力军。 她很清楚戏迷夸张的购买力,在上海看小剧场的核心粉丝群体中有一群富二代,花上几十万,都是很正常的。 对于演员来说,不少人苦SD久矣。 -
驻演小剧场走出亚洲大厦后:上海离“亚洲演艺之都”还有多远?
“到今天,上海的剧场也有些疲态了,从平均上座率来看。除了几个所谓的爆款戏之外,其他的票房都平平。” “创作力的匮乏,这是最核心的难点。别说驻演戏了,非驻演戏也是这样。” -
“这里没有算法,只有人和人的注意力”:中国戏剧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戏剧的未来,就是我们这些人?怎么会这样呢?” 明明是一个失败、错误的时刻,但在剧场里,化成了非常美妙的瞬间。 -
蒋奇明 配角的锋芒丨2024青年力量
对于演员来说,一张脸传递出的信息能丰富到什么程度?从《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那日苏、《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到《哈尔滨一九四四》里的田小江、《我的阿勒泰》里的高晓亮……这一年的大小屏幕上,演员蒋奇明贡献了这些迥然不同的小角色,在配角的有限体量中,呈现出每个人物的棱角与锋芒。这位穿梭在话剧剧场和影视片场之间的年轻演员为表演所做的注脚是,这是一门关于理解人和诠释人的艺术。 -
戏剧导演图米纳斯逝世:剧场里有永恒,它能够超脱俗世
上午去医院放化疗,下午到排练场。最后一天,他和大家一起演练了谢幕。 “我在自己心里创建了很久的剧院,它被创造出来,就没有人能从我身边带走、偷走。我在哪里,哪里就有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