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痘卷土重来:新毒株突现,世卫拉警报
仅2024年上半年,非洲报告的猴痘疑似病例就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数量。“考虑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对接触者的追踪水平等诸多薄弱环节,这些病例只是冰山一角。” WHO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2024年已知猴痘病例中有3.6%死于Ia分支,但对于新的Ib分支,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数据,还难以描述其严重程度。“现在了解Ib感染程度、流行病学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挑战,不要过度解读现有数据来计算不同分支的粗略病死率。” 非洲疾控中心总干事吉恩·卡西亚呼吁,非洲各个国家都应关注这些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现在没有针对猴痘的特效药,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和诊断体系。” -
庞贝氏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郭朋贺:我想陪着孩子长大
尽管还不知道何时何地能买到特效药的二代药,郭朋贺和病友们还是很期待能用上药的一天,“用上药就好了,好了我就可以陪着孩子长大”。 -
为啥没有诺贝尔数学奖:因为诺贝尔的妻子被数学家拐跑了?
从学生时代开始,诺贝尔就一直内向孤独,曾一度因抑郁症入院治疗。连续遭遇感情不顺,更是加重了他的病,以至于他曾写道:“只有在狗中,才能找到许多朋友。”晚年的诺贝尔饱受听力问题和心绞痛折磨,医生建议他服用硝酸甘油——这正是让他功成名就的炸药原料。诺贝尔在给亲朋的信中吐槽:“他们竟然给我开内服硝酸甘油,这似乎是命运的讽刺!”直到今天,硝酸甘油仍然是治疗急性心绞痛的特效药。 -
走出深渊:寻找抗抑郁“特效药”
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常被低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比例为51.5%。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断药的一大原因。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其中50%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2010年后,以氯胺酮为代表的NMDA受体拮抗剂被医学界寄予了厚望。“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配合在一起,疗效仍是比较好的。你要耐心,相信自己能痊愈”。 -
抢购药品如何成为“流行病”
一个抢购热潮的出现十分迅速。纳入统计的事件,达峰只在1-2天内完成,从一个较低的值迅速成倍增长,达到舆情的顶峰。 抢购潮中,微博信息“功不可没”。家用医疗器械、新冠特效药、退热镇痛类药物这三者微博信息占比达30%以上,其中新冠特效药信息微博占34.74%。 随着抢购事件出现得越来越多,人们持厌恶情绪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在奥司他韦抢购相关信息中,有7.22%的内容持厌恶情绪、4.91%的内容持愤怒情绪,恐惧和愤怒情绪背后,可能与“错失恐惧症”有关。 抢购如“潮水”,潮起潮落,瞬息变化。纳入统计的事件,抢购舆情从波峰滑落到波谷平均需5.6天,一种呈“倒V”字型,一种呈“波浪式”。 -
特效药会终结新冠全球大流行吗?丨开年十大猜①
参考答案:不会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
超级毒株突袭全球:新冠疫苗和特效药再临考验
Omicron是一个“超级变形金刚”,集突变之大成。突变重重叠加,可能提高其传播能力,也可能降低部分抗体药物对Omicron变异株的保护效力,对现有疫苗免疫逃逸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欧洲疾控中心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称,已检测到33名Omicron阳性患者的症状非常轻微,大部分都接种了疫苗。目前暂无Omicron传播能力的报告,但个别已有病例报告的国家正在做病毒载量的分析,“是保密信息”。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
全国70城罕见病医疗保障排名:50万以上高价药,谁来兜底?
位列“高保障能力高保障水平”的,包括青岛、深圳、长沙、天津、济南、苏州等18个城市。青岛是70个城市中,罕见病保障水平最为突出的,当地对8种罕见病特效药的实际报销比例高于95%。 值得称道的是“低保障能力高保障水平”的17个城市,包括西安、成都、济宁、铜陵等。这些城市的资源禀赋有限,但地方政府探索多种方向,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或大病报销。 地方通过多年探索,在罕见病医疗保障上逐渐形成了7种模式。最多的是将个别罕见病药物直接增补进当地的省级医保目录,也有一些地方以谈判的方式将部分药物纳入现有的大病保险中进行管理。还有部分城市探索了“申报制”和“政策补充型”的保障模式。 -
瑞德西韦三个临床试验,为何得出两种相反结果?
“从几个研究来看,瑞德西韦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有一些共同趋势:它确实有一些疗效,但不是特效药;没能降低死亡率,但对缩短病程有帮助。”一家外企负责临床试验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对话张文宏医生:“大家不要叫我‘网红’,叫我文宏”
如何看待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如何筛查?夏天气温高了病毒就会消失吗?何时能有特效药或疫苗?这些你关心的问题,张医生给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