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人遇难! “飞鸟撞机”到底有多危险?
-
空气变好,“人努力”和“天帮忙”分别贡献多少?
2013-2020年间,减排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 2017-2020年间,新冠疫情管控对空气质量改善有贡献,但不是主导因素。 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 -
全球塑料公约难产背后:各国立场“一厘米都没动”?
如果对主席建议案文做一个关键词检索,不难发现各国在谈判中最大的关切:“经济”出现了38次,“资金”有27次,远远超过“健康”的13次。塑料公约对经济的潜在冲击是各国决定谈判立场的重要考量。 “高雄心联盟”指责“务实派”逃避关键问题,是塑料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务实派”觉得“高雄心联盟”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最支持上游限产的国家并不是主要生产国。 回望塑料公约筹备的两年间,正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两年,塑料公约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考虑到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政府换届,2025年的外部谈判环境只会更加艰难。 -
弄虚作假、冒黑烟……重型货车等尾气污染问题突出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4%,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0%以上,在一些城市的占比还会更高。 包含机动车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在内的第三方机构,成为移动源弄虚作假问题的“帮凶”。 -
绿色创变先锋马军:环境大数据可以赋能企业转型
“环境问题规模巨大,成因复杂,解决需要公众广泛参与,而深度参与的前提是环境信息公开。” “我们负责任地使用数据,真正服务于公共权益,我们不是要打垮企业,而是赋能企业,善用数据对抗共同的敌人——污染。” “我们不要忘记当初是从怎样困难的环境中走过来的,空气、水环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要借助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解决方案,高效、低成本地维持这些成果。” -
邹骥:全球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气候行动却没有
如果当初中国坐等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就没有今天的“新三样”的优势了。中国NDC目标宜更加积极,以引导市场预期。 近两年中东国家“异军突起”,过去它们扮演着比较保守的角色,如今它们越来越会利用资本优势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积极推动能源转型。 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三者之间存在冲突,难以同时兼顾。但我觉得,这个“不可能三角”定理可能将被破解。 -
我国发布可持续信息披露基本准则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02:43
王石:城市更新的四字秘诀
碳中和时代,城市如何更新?王石将之总结为“四字秘诀”:减、替、抵、领。在阿塞拜疆举办的COP29期间,王石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
绿色创变先锋刘盛:让一百万人为河流做“体检”
“以前志愿者可以亲自去河边巡河,但要在全国铺开的话,目标要有一百万用户,门槛一定得降低——一个普通人到河边巡河能做什么动作。” “在农村,老百姓看一条河是否干净,就是看河流能不能扮演三个水缸的角色:洗衣、洗菜、洗澡。” “当用户量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要尽可能地往小里做,回到自己能干的事情上面,要回过头做业务闭环,做质量。” -
绿色创变先锋叶梅:高科技时代,生态文学如何影响人心?
“当人们有了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文学也应该加以表现,从‘为触目惊心的污染’呐喊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述,我将这种转变概括为‘用一棵草、一只鸟的目光和心情打量世界、感知生命’。” “现在不是《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的时代了,工业文明时代下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已经无法用于解释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巨变。我认为当下的生态文学创作,应该更多关注高科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