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的情绪稳定器,是工作消息回复“1”丨人在职场
在有限的情绪被损耗的情况下,工作消息迅速回复一个不失体面的“1”,或许已经用尽了当时的所有力气。 -
看完父亲的直播购物订单,我两眼一黑
诚然,老年人能接受新事物、通过新兴软件接受信息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像我爸一样因为贪图蝇头小利而不断吃亏、囤积非需品,反而得不偿失。 -
当习惯性迟到的我放下“偷感”
也许很快,我就不用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抱歉,我又迟到了。因为……(800字)。”而是等待着,神态优雅地朝向我走来的约好的朋友,缓缓招手,“亲爱的,我在这儿呢!” -
上过脱口秀舞台后,我却更喜欢坐观众席了
放下关于上台的想象和负担感,跳出台上人的感觉,重新回到观众的视角里,我感觉自己真的找到了更纯粹的、做观众的乐趣。 -
回农村老家过年,乐见父母找到自己的“精神碳水”丨回乡偶书
很多人一看到老年人刷视频就会给他们打上“沉迷”的标签,其实对于老年农民而言,他们会比我们年轻人更自律。 -
不爱过年的我,费尽心思和孩子一起制造年味
尽管每个人都在“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但是就像我忘不了幼时放鞭炮、敲大鼓、扭秧歌的年俗乐趣一样,成为父母的我们也都在努力地制造着我们理解的体会过的年的味道。 -
节前家政涨价:干一月吃半年与细水长流,谁更不易被淘汰?
只要在适当的范围内,被服务者虽有抱怨,但看在过年的份上,勉强能接受。可如果坐地起价过高,又挑肥拣瘦不保证质量,没人愿意当冤大头。 -
习惯晚睡的我,渐渐被睡眠评分“绑架”
我像以前在学生时期为了考试获得一个好看的分数而不断学习那样,开始在网络上关注睡眠知识,学习各种助眠好技巧。 -
和父母旅行,对我的挑战从订酒店开始
带父母出游,本就是一场亲情关系的磨合之旅,是两代人不同观点的集中爆发,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
在嘈杂中内耗的我,决定开始“节食”丨人在职场
我们或许很难做到择一事终一生,但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锻炼摒弃嘈杂信息的能力,却是让精神世界焕然一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