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马某某父亲称,孩子现在身体状况不错,但不愿回学校上学。他在电话里说,“孩子现在心灵受到了创伤,他现在害怕学校,害怕老师,害怕班主任”,学校这边正采取措施消除网上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11月26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以网民身份联系上张易派出所。接线人员表示,直到当天,陆陆续续有不少锦旗送达,但按规定他们没有接收。 -
校长陪餐还不够,局长陪餐来了
“与校长陪餐制相比,局长陪餐的针对性更强。”许通解释,校长如果发现问题,考虑到与食堂负责人熟识,可能仅在校内处理,后续整改也缺乏监督。而局长和学校食堂的负责人并不熟悉,遇到问题处理时可能更为严肃,监督也更到位。 -
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考研热迎来历史拐点丨议教
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显著下降,意味着一个疯狂考研的历史阶段终告一段落,新一代人更理智了。这是一次重大转折,更重要的,是一种进步。 -
酝酿二十年,学前教育法出台:36次提及“安全”
学前教育法的落地“主要是看最低点,不是最高点”。他解释说,江浙发达地区条件保障比较到位,但在农村偏远地区,“执行难度可能还是较大”。 当下学前教育师资供给,按照高峰时期设计。如何将富余的优秀师资,向西部等偏远地区转移,“是比较难的地方”。 -
陈星成为教育部第四任新闻发言人
自2003年,教育部已有四位新闻发言人,前三位分别是王旭明、续梅、王磊。 -
专题
研究生招生变奏曲
-
师生“互鸽”,保研新趋向
被爽约的老师不只周霖。据他所知,学院2024年的推免招生中,履约人数仅有发出offer数量的1/3。 为避免被学校或老师放鸽子,学生肯定要有plan B。“老师比学生更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如果有条件更优秀的学生,他把我拒了,我不就没书读了?” -
从自命题到统考,考研大变局
中游高校用统考卷的比较多,一头一尾的学校自命题居多。好的学校目的是选拔人才,自命题难度很高。而尾部高校采用自命题是为了招揽生源。 研究生本应是选拔性考试,更加开放的题目和多元综合的考评方式,才能选拔出理想的生源。但初试用同一张卷子,更多考的是应试能力,“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像准备高考那样去卷,使得大学高中化”。 -
考核高校教师,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丨议教
作为美国舶来品的“非升即走”,无论是说法还是制度设计用在高校,实在是阴差阳错。其实美国高校并无“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有在公司、团队等更加商业化的机构中才会见到。在高校中,与所谓的“非升即走”有关联的术语是“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及其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