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叶嘉莹|“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
据多家媒体报道,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常年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代表作有文学批评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2020年,关于叶嘉莹的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公映,南方周末记者曾以此为契机报道这位学者的诗词人生,特重发此稿以志纪念。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 -
1980年代的回音:“青春诗会”四十年
2024年10月,第40届青春诗会在河南开封举办。诗会结束后不久,这座城市被夜骑的大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如今,舒婷年过七旬,1980年代的回音,仍借着一场名为“青春”的聚会,延绵不息。 大多数诗人想出诗集,要么自费,要么就得寻找机构资助的机会。近年来,青春诗会给每位入选诗人出版诗集,这一点颇有吸引力。 -
观众躺平看戏,AI搭档创作:导演王翀的剧场实验
演员随机采访观众,即时摄影投放每个人的脸,问题限时一分钟,都围绕死亡——“希望自己的葬礼是怎样的?”“为自己的死亡做了哪些准备?” “如果你(人工智能)今天剥夺了演员和作曲的工作机会,未来导演怎么办,编剧怎么办?” -
当社会鼓励生育,她们写下成为母亲的爱与痛
“女性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她可能既想要自我,也想要一个孩子。” “女性在生育中面临的困难在一代代女性中都停留在个人叙事,但生育这个‘黑箱’是可以纳入公共讨论的。实际上,青年女性无论在什么阶段要做生育决定,都需要这样的讨论,” -
现代版“西游记”,行程18万里去佛祖故乡
佛缘之路仿照《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时倒换通关文牒的做法,沿途请寺庙的师父在宣纸上题写寺名、加盖三宝印和寺章,按时间顺序拼接后,长达百米。“相当于一卷驴友日记,证明我们走了这么远,不是假的。”李进对南方周末说。 图片80万张,视频2万小时。“我们相当于做了一次对中国佛教文化现状的普查。”李进说。 -
石刻捕手:他在山林打捞千年记忆
与其说是寻找,他更像是逐字逐句地读一“本”山。“批注”用的是粉笔,看过哪一“页”石头,就用粉笔做个记号,石头和石头太像,迷路也是常事。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大拓宽了晚清以降金石学的学术边界,而他既不是一位正统的金石学者,也不是学院里的文史学家,只是一个爱在山里跑步的人。 -
是行为艺术还是玄学?阿布拉莫维奇重返中国
一个标题为“天坑避雷!!!”的帖子中称,这场展览“没有什么艺术品可以观赏,有的只是一堆玄学”。 “神秘主义倾向的回归是对学院派主流艺术的反叛……” -
追问历史,直面现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9月文化榜: 戏剧:《战争与和平》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剧集:《凡人歌》 图书:《正常接触》 特别关注:青年学者早逝 推荐人: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杨鹏鑫: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谭飞:影视监制,《四味毒叔》创始人 伊夏:书评人,《西夏酒馆》播客主播 -
苗绣词典:这个民族的“文字”,都在衣服上
苗绣,被称为“写在衣服上的史书”。苗族人没有发展出成熟的文字,先祖们对于宇宙万物的思考与追寻,化作绣片上繁复华丽的纹样,由母亲传给女儿,传说与信仰,由此代代相传。 在扶持与市场两条道路都走得不算顺畅的情况下,古老的苗绣手艺投下一个踽踽独行的身影。 -
“娜拉出走”在中国,上百年的故事为何常读常新?
“娜拉”从走出“夫”家离开婚姻变成了走出“父”家自由恋爱;“娜拉”也从追求个人自由、恋爱和读书而出走转向为爱国、为民族复兴和社会革命而出走。 与原作中观众几乎一边倒地将同情理解倾注于娜拉不同,《玩偶之家2》呈现出“娜拉出走”在不同当事者视角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