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让水更清澄
1983年春天《吴王金戈越王剑》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前来审查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我有幸坐在他的身边。演出完毕他牵着我的手,上台向演职员道谢。明确宣布:“这是一部好戏。我看这是一部好戏。”全场兴奋,剧院遂按照计划公演。不到几天另一位领导对这部话剧作了一个很长的批示,不仅否定了剧本,对作者的动机也表示怀疑。因此,我在我所在的单位接受了大半年的批判,我所属的话剧团《吴王金戈越王剑》剧组也因此被解散。
责任编辑:朱又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死于安乐,或许再生于忧患。
春秋吴越交锋,为这条古训佐证,并互相镜鉴,近在咫尺,依然难免雷同。
我至今都记得三十一年前,北京观众热烈支持鼓励的情景。感念至此,屡屡老泪纵横。
三十一年过去,少年皓首,艺术不老!
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演《吴王金戈越王剑》成功。
白桦 顿首
2014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这就是典型的“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作品的好与坏或好于差不是由民众、社会来检验,全凭“长官”意志。某某的位高权重,他说好就好,他说差就差,谁的官大谁说了算数。一句话就可以将“莫须有”安在作者头上,轻则批判重者甚至“入另册”。还有那些审查者,一部作品可以被阉割得面目全非,其实审查者未必有什么高明之处,这就是制度的毛病。李建彤写的《刘志丹》本来是一部反映陕北红军历史的小说,却被康生一伙人定罪为“利用小说反党”将一些作风正派、不说假话、不趋炎附势的干部关押审查。长期下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性就这样被慢慢的阉割了,无法再发出雄性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