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以宽容之心,还是继续仇恨
日本之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民族感情的重要性,它们真的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
第一争议: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以宽容之心,还是继续仇恨
时隔两年,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再次跃出纸面。这次挑头的是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他在博客上发表网文《中国:你应该如何纪念二战》,不同意以“宣仇”为主题的纪念,呼吁有关部门(如抗战博物馆)减少仇日宣传。该文引爆了网络,各种批评扑面而来。有人称葛红兵是“卖国贼”,要求葛红兵“马上向全国人民道歉”,还有人劝上海大学当即“清理门户”,开除葛红兵。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葛红兵删去了网文,并在博客上刊登致歉启事:“我不是中日关系史学者……该文给许多读者的民族感情造成伤害,我表示歉意。”
不过,葛红兵也获得了“新思维派”的支持。而且,他们并没有像两年前那样草草收兵,而是就地迎战。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自省,中日关系必须改善,双方的视野需上升至新高度。
反方 反日是大多数民众的需要和选择
A.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在长时期内是不那么民主的。日本议员关于撤血腥照片的要求,主要是出于“日本要做一个正常国家”的诉求,就算有那么一点对中日友好的考虑,那也不是基于“反省历史”的中日友好。(中国青年报)
B.中国抗战博物馆展出二战最真实的图片,是最好的教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葛红兵说用那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是“宣仇”,这种说法很苍白无力。(中华网)
C.葛红兵说不该反日,可“反日”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矛盾积累的巨大道德和信仰危机,造成了普通民众价值观的空洞,只有通过群体性的精神慰藉,可以获得局部的缓解。说反日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那是胡说八道。(博客中国)
D.和平宽容对日本右翼势力有用吗?对帝国主义、对侵略者一味的妥协绝没有好下场。葛红兵所谓的“宽容”、“和解”只能成为日本极右势力的笑柄,沦为日本极右势力的传声筒、工具。(博客网)
E.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军民没有虐待日军俘虏,而是抚养日本遗孤,政府放弃了对日索赔。在中日关系上,中方始终以中日友好为重,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但一味的宽容能换来什么?历史和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与其说这是什么“新思维”,倒不如说是新绥靖主义。(博客)
正方 共同利益是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A. 在近代史中,英国、法国等也侵略过中国,但日本对中国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却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葛红兵说得不错,中国的历史文化大国心态根深蒂固,不允许被一个“同文同种”的国家侵略,尤其这个国家还是自己的“文化附属国”。这说明,其中还是民间历史文化心态在作祟。(星岛日报)
B. 葛红兵所言“纪念二战应以宣扬和平和爱为目标,而不应以宣仇为目标”是有道理的。崛起中精神层面出了差错的日本民族,也是牺牲者和受害者。在高层握手之际,民间不应强化对日的仇恨。(凤凰卫视)
C. 无论是中日官方还是民间大部分人士都认识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动机,中日也无法承受所谓“必有一战”的代价。作为邻国,共同利益是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众多的纠纷和争端夹杂着情绪,时刻都可能擦枪走火。(联合早报)
D. 在中国,重和谐曾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近代以来,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文化开始冒头。这种斗争文化派生出的不是宽容,而是仇恨。宽容和爱的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曾经是被忽视的。(中国青年报)
E. 中日这两个东亚民族应该超越历史恩怨,站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各自民族精神现代化的高度,共同审视过去,面对未来。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一百年后回首今天这段历史时,他们会为我们感到羞愧的。(文汇报)
【点评者说】
伴随着安倍访华与温家宝访日,中日关系终于解冻。胡锦涛说,中日友好“符合两国长远利益”。不过,官方和解容易,民间的心结难解。论战双方虽然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但一边认为中日关系只能是零和博弈,而无共同利益可言;另一方则立论于“中日共存互利”之上。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民族感情也同样不容忽视,但它们真的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这场论战,估计还有延长赛。惟一让人欣慰的,大概也就是对于国家重大问题,终于有了一个持续的公共辩论吧。
200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纪念日,摄影作品“历史的见证”在卢沟桥石狮子下方展出,这些石狮子和战争受害者曾经见证了当年的激战场面。 吴长青 / 摄
时隔两年,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再次跃出纸面。这次挑头的是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他在博客上发表网文《中国:你应该如何纪念二战》,不同意以“宣仇”为主题的纪念,呼吁有关部门(如抗战博物馆)减少仇日宣传。该文引爆了网络,各种批评扑面而来。有人称葛红兵是“卖国贼”,要求葛红兵“马上向全国人民道歉”,还有人劝上海大学当即“清理门户”,开除葛红兵。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葛红兵删去了网文,并在博客上刊登致歉启事:“我不是中日关系史学者……该文给许多读者的民族感情造成伤害,我表示歉意。”
不过,葛红兵也获得了“新思维派”的支持。而且,他们并没有像两年前那样草草收兵,而是就地迎战。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自省,中日关系必须改善,双方的视野需上升至新高度。
反方 反日是大多数民众的需要和选择
A.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在长时期内是不那么民主的。日本议员关于撤血腥照片的要求,主要是出于“日本要做一个正常国家”的诉求,就算有那么一点对中日友好的考虑,那也不是基于“反省历史”的中日友好。(中国青年报)
B.中国抗战博物馆展出二战最真实的图片,是最好的教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葛红兵说用那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是“宣仇”,这种说法很苍白无力。(中华网)
C.葛红兵说不该反日,可“反日”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矛盾积累的巨大道德和信仰危机,造成了普通民众价值观的空洞,只有通过群体性的精神慰藉,可以获得局部的缓解。说反日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那是胡说八道。(博客中国)
D.和平宽容对日本右翼势力有用吗?对帝国主义、对侵略者一味的妥协绝没有好下场。葛红兵所谓的“宽容”、“和解”只能成为日本极右势力的笑柄,沦为日本极右势力的传声筒、工具。(博客网)
E.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军民没有虐待日军俘虏,而是抚养日本遗孤,政府放弃了对日索赔。在中日关系上,中方始终以中日友好为重,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但一味的宽容能换来什么?历史和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与其说这是什么“新思维”,倒不如说是新绥靖主义。(博客)
正方 共同利益是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A. 在近代史中,英国、法国等也侵略过中国,但日本对中国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却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葛红兵说得不错,中国的历史文化大国心态根深蒂固,不允许被一个“同文同种”的国家侵略,尤其这个国家还是自己的“文化附属国”。这说明,其中还是民间历史文化心态在作祟。(星岛日报)
B. 葛红兵所言“纪念二战应以宣扬和平和爱为目标,而不应以宣仇为目标”是有道理的。崛起中精神层面出了差错的日本民族,也是牺牲者和受害者。在高层握手之际,民间不应强化对日的仇恨。(凤凰卫视)
C. 无论是中日官方还是民间大部分人士都认识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动机,中日也无法承受所谓“必有一战”的代价。作为邻国,共同利益是理性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众多的纠纷和争端夹杂着情绪,时刻都可能擦枪走火。(联合早报)
D. 在中国,重和谐曾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近代以来,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文化开始冒头。这种斗争文化派生出的不是宽容,而是仇恨。宽容和爱的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曾经是被忽视的。(中国青年报)
E. 中日这两个东亚民族应该超越历史恩怨,站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各自民族精神现代化的高度,共同审视过去,面对未来。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一百年后回首今天这段历史时,他们会为我们感到羞愧的。(文汇报)
【点评者说】
伴随着安倍访华与温家宝访日,中日关系终于解冻。胡锦涛说,中日友好“符合两国长远利益”。不过,官方和解容易,民间的心结难解。论战双方虽然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但一边认为中日关系只能是零和博弈,而无共同利益可言;另一方则立论于“中日共存互利”之上。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民族感情也同样不容忽视,但它们真的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吗?这场论战,估计还有延长赛。惟一让人欣慰的,大概也就是对于国家重大问题,终于有了一个持续的公共辩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