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之争,还是公私之争 《功甫帖》引发的“群架”

现价822.9万美金的《功甫帖》,对藏家刘益谦来说,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国宝”的。持续几个月的“真假口水战”,有人站台,有人推倒,《功甫帖》成了热门帖,也成了刘益谦龙美术馆最大的噱头。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袁蕾 实习生 刘维

一位爱好者正试图近距离观察刘益谦拍下的《功甫帖》。刘益谦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时,《功甫帖》和与其相关的报道被放在一起,做成了文献特展。这让它有点像《蒙娜丽莎》,“大家都争着看”。 (CFP/图)

现价822.9万美金的《功甫帖》,对藏家刘益谦来说,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国宝”的。持续几个月的“真假口水战”,有人站台,有人推倒,《功甫帖》成了热门帖,也成了刘益谦龙美术馆最大的噱头。

“没工夫去看《功甫帖》”

很多人厌倦了,不想再谈《功甫帖》。但好奇的人还是大把。

2014年3月28日,刘益谦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大展,《功甫帖》独占一间近80平米的展厅。同时展出的还有刘益谦私人收藏的三百余件藏品。一位画新水墨的艺术家忙着把他中意的作品一张张发上朋友圈,“没工夫去看《功甫帖》”。

策展人王璜生初选作品时,原本想剔除《功甫帖》:争议太多了。

2013年9月19日,《功甫帖》在纽约,由苏富比拍卖,刘益谦的女儿在现场观战,他本人不在。

这不影响他的决心:必须拿下《功甫帖》。底价30万美金,刘益谦最后以电话竞拍的方式,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人民币)如愿拍下。

刘益谦事先咨询了十几位专家,全是市场派人士。绝大部分专家认为:《功甫帖》值得拥有,尽管它只有九个字,却是苏东坡存于民间的惟一墨宝。

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的三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在《新民晚报》上公开联合指认《功甫帖》并非真迹,而是后人“双钩廓填”出的伪本,应该出于道光四年到同治年间。所谓双钩廓填,指的是先勾出笔画的边缘,再将内部上墨填满,属于最低级的伪造手法。

2014年第一天,《新民晚报》又用三版的篇幅,刊登了上博研究员两篇详细的研究报告。结尾意味深长:“本文所析《刘锡敕》、《功甫帖》两件钩摹伪本……更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晚清商贾为追逐利益而无技不施的狡狯。”

拍卖界立即炸开了锅。苏富比方面“表示惊讶”,不久也拿出一份研究报告,反驳上博的说法。

2月18日,刘益谦把《功甫帖》带到北京验明正身。这一趟之后,“基本上就没争议了”。他口气笃定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但就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之前两天,3月26日,上海博物馆再度在大众媒体上发表研究报告,列出了“非真迹”的新证据:对照最新找出的鉴藏文献,刘益谦的《功甫帖》,少了应有的两位藏家的五枚印章,现有的四枚也与记载不符。

《功甫帖》在刘益谦数千件的私人藏品中,既不算最贵,也不算最“国宝”,但三个月“真伪之辩”下来,名气大增,“毫无疑问成了镇馆之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最终,美术馆把《功甫帖》和其报道放在一起,做成了文献特展。王璜生发现,效果“有点像《蒙娜丽莎》,大家都争着看”。

观众问个不休:到底真的假的?

“‘到底是真是假’把书画鉴定描述为一种客观事实,实际上鉴定是主观意见,即使专家也无共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两个月前,他就不再看关于《功甫帖》的“学术争论”。真伪之争并非《功甫帖》争论的实质,争论真正的原因在真伪之外。

阴谋论满天飞

三个月来,“看真”和“看假”自动形成了两个阵营。

大批藏家、拍卖界人士一边倒地支持“真迹说”。体制内专家则倾向于看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传席画国画,也做收藏,他看了上博和苏富比的研究报告,判断《功甫帖》“多半是假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主任顾村言,身为苏轼书画的爱好者,第一眼就觉得《功甫帖》缺乏苏轼的神采。

学术派专家和市场派人士的鸿沟是天然的。

“学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