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点:沸腾的诱惑
当5000点作为一个中期预期的时候,无疑是蜜糖;当5000点成为短期的既成事实,不知会否变成毒药?
看空股市的人,好像是游戏中那个在喊“狼来了”的孩子,屡说屡错,到了接近5000点的时候,已经罕有人说风险问题了,罕有人提泡沫问题了。5000点的诱惑似乎盖过了一切
5000点似乎唾手可得。
8月13日,上证综指盘中摸高到4872点。尽管最后收于4820点,下落了50点有余,但没有人怀疑,指数不会继续往高处去。
果不其然,翌日,即8月14日,上证综指顽强地向上冲,最终在收盘时分锁住在4872点——离5000点的沸点仅有一步之遥。
上推一年,2006年的8月,中国国航将发行价格定在每股2.8元,但当时市场氛围悲观,上证综指不到1600点,追捧者寡,中国国航最后不得不忍痛削减了40%的发行规模,并且还不得不黯然承受了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旧事早就毋须提,一年后,8月14日当天,中国国航的股价已经接近15元——是当时嫌贵的发行价的5倍还多。
5000点的诱惑,正是建立在惊人的涨幅上。
A股再获诸多”全球荣誉”
过去12个月里中国A股的涨幅可谓冠压全球,近期的表现,又让A股获得了不少”全球荣誉”——
工商银行继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股后,又于8月初超越了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市值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要知道,三年前整个A股的总市值还不到5万亿;
中国银行只要再有一成的升幅,就可以占据世界第二大市值银行的位置,而目前也只是暂居第四;
中国房地产龙头公司万科,其市值已经接近长江实业,长江实业是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
中国人寿的市值则早就超过了由股神巴菲特主持的伯克夏·哈萨威公司。
通过市值进行的简单比较或许没有意义,毕竟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中国潜在市场空间或百倍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目前出现的强劲的资产价格暴涨与通货膨胀也是上涨的一个支持,但是另外一些数据反映的问题可能就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两项指标均已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另外,权重股中A股对H股的溢价均值超过了100%(详见表一),意味着同股同权的股票,在A股和H股两个不同市场的股价表现差距巨大。比如,大唐发电这只两地上市的大市值股票,A股竟然比H股高出300%。这说明两个市场中至少有一个是非理性的。
近两周上市的新股,当日涨幅均超过300%,新股本就以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一般情况下发行市盈率已经接近30倍,这种涨幅等于第一天就给了新股90倍的市盈率。
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是寻常的。
听不到”泡沫说”
在2700点的时候,中国市场的”泡沫之辩”就已经展开。但是,争辩归争辩,此后澎湃向上的股指似乎在无情地嘲笑:之前所有的看空是愚蠢的,之后的大概也应该是错误的。
争论往往是辩明真理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这些争辩似乎出现得太早了。
看空观点的持有者,好像是游戏中那个在喊”狼来了”的孩子,屡说屡错,到了接近5000点的时候,已经罕有人说风险问题了,罕有人提泡沫问题了。不仅是有头有脸的人开始谨慎地不趟这混水,在一些人气极高的网上股票论坛中,看空的观点也十分罕见,就是偶露身形,也往往不招人待见。
2001年后的A股市场似乎备受”欺凌”,总是跟在成熟市场后面进行估值,而这两年多来,局面却又好像完全改观,年初就有人表示:A股市场已经把定价权拿回来了。理由是,工商银行等金融股的估值完全摆脱了H股的左右。这一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暂且不论,但毕竟很是鼓舞了一番人心。
近期局面则另有进展:全球股市暴跌的时候,A股孤独地但坚定地上涨。从7月中旬开始,世界主要资本市场跌去约1成,而上证综指的涨幅却近3成。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认为,基于中国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又在升值之中等种种因素,中国股市完全可能逆世界各国股市大跌走出独立行情。
另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A股持续向上的根源,因此谈论”泡不泡沫”的问题似乎没有意义,即便是在5000点的高位上。
究竟是咋涨出来的
在指数向着5000点奔去的时候,赚指数不赚钱的感觉又出现了。去年底今年初,这种感觉出现过,现在这种感觉仿佛又回来了,两次行情有一个共同点:权重指标股在涨。
通过计算本轮行情启动日7月6日至8月13日的数据,前20大权重股票贡献了此轮涨幅的一半,也即,剩下的1460只股票贡献值与这20只相同(详见表二)。
行情基本被20多只”大象”控制。进入8月后,两市曾经出现多次一红一绿:上证综指上涨,而深证成指大跌,究其原因就是深证成指中没有权重巨大的金融股。从8月6日至8月13日,深证成指下跌0.39%,而上证综指上涨5.69%。
指标股阶段性的大涨一般会带来市场观点的极大分歧,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市场的宽幅震荡,就是由于短期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股涨幅巨大,这一次也不例外,除了指标股轮番上攻,一般品种的跟随力度并不大。
大象起舞左右了本轮的主要涨幅,同时也带来了自千点以来涨速最快的阶段。之前的涨速平均为每月两成,而近一个月的时间涨幅已近三成。似乎仅靠惯性,5000点就可实现。
权重股的市值巨大,一般资金无法操纵,参与其中的均是开放式基金等大机构。
根据天相投资顾问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10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7.09%,如果按此增幅,以去年全年两市总利润3800亿计算,2007年的净利润总额有望达到6350亿,对应着22万亿的总市值,市场整体市盈率为35倍。
其他的统计口径得出的数值要更大,申银万国8月13日的策略报告采用的A股加权市盈率即为55倍,其他专业研究机构对市盈率的计算则与此数值贴近。而另外一个判断市场整体情况的数据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则已经到达了约6倍的惊人程度。
换言之,中国的A股市场,支持的是50倍的市盈率和6倍的市净率。
从全球市场来看,全球股市的市净率峰值在5.5左右,日本股市崩溃时市净率达到5左右,因此约6倍的市净率,看起来蕴藏很大风险。
8月初,许小年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暨第二届中注册金融分析师峰会上发言说:现在市场的估值,已经高到不可持续,没有理由在量化数据超过日本及台湾地区峰值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许小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有”空军司令”之称。
政策市后遗症
近一个月的大涨中,单日涨幅的桂冠基本都在周一取得。原因很简单:周末没什么政策出炉,股市就被刺激继续大涨;即便是出了加息、降利息税及提高准备金率的利空后,也是当日就反转。不出消息是利好,利空出尽也是利好——反正咋都是利好。
8月13日10点,统计局网站上挂出了5.6%的7月CPI数据,市场几分钟后开始了一波比较迅猛的下跌——8分钟时间下跌幅度近1%,随后又昂然走高。对于可能出现的调控预期,市场已经不认为是风险了。
“市场已经适应了对一般技术性政策不理会的习惯思维,针对股市的行政调控不出,市场就不会怕。”某机构投资者说,”炒股要看政策走向。”
管理部门似乎也从”5·30”中得取了教训,近期没有人做任何表态——长期而言,这是一个超级进步;但在短期,市场似乎理解为涨幅被认可。最后一次的部级官员发表观点,似乎是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23日在巴塞尔召开的国际清算银行会议间隙的表态:央行不确定股市是否存在明显的泡沫,不过若市盈率太高,投资者应该小心其投资。
从中国股市的过去来看,管理层经常会在股市上涨过快的时候出台降温政策,突然不说了,市场就认为管理层认可。
告别政策市的成本无疑是高昂的,特别是在”5·30”大跌之后马上通过官方媒体的评论员文章来打气,人们认为这又是一次政策市的注脚。1996年底的12道金牌曾在几天内把市场打掉两成多,之后便是约半年时间的”和言悦色”,结果随后的半年中国股市竟然以更快的速度大涨五成。”5·30”之后的市况,其实与10年前异常类似。
没有任何简单的方法能把积累十几年的习惯思维赶走,很可能,需要在一次极端行情伴随着政策面真空的局面出现后,市场才会认识到:政策市果然过去了。
当5000点作为一个中期预期的时候,无疑是蜜糖;当5000点成为短期的既成事实,不知会否变成毒药。
剩下的就是最大的疑问了:都在赚钱,那是谁在赚谁的钱?
答案就是:参与的资金量扩大了不止5倍,是大部分账户持有股票的行为支持着彼此都赚钱的阶段性事实,待到某一个点位终于从诱惑变成梦魇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赚谁的钱。
这道理谁都懂,但没有人知道这一刻从何时开始。
股市如同一个提供免费大餐的地方,最后被关在里面的人要为之前所有人都埋单——近两个月已经关门两次了,这让很多投资者警觉,更多的人站在门口,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出门。
“我已经完全清仓,后面的利润不赚了。”某超级大户8月12日如此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一位躲过”5·30”及6月底两轮暴跌的投资者,毅然在4700点高位进场,”实在是涨得憋不住了。”奔忙于几个热点板块的过程中,银两却并没有多起来,5000点的诱惑对于他来说,或许最终就只是一场奔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