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楚门的世界》:人生舞台上的自我掌控

人生舞台上的自我掌控:楚门想逃离桃源镇,是因为他突然发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中。但事实上,群居社会之所以要按“台词”说话,就是为了掩饰真相,其本质就是欺骗。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真相,不想公之于众。

四年前,就《楚门的世界》,我曾写过一篇非常情绪化的短评。当时这个电影把我看哭了。先是笑,笑着笑着,就哭起来,大哭。把自己都吓着了。原因是主人公楚门的种种遭遇,让我想起自己身不由己的命运。感同身受,泪泉乍涌。哭后提笔,便写了那篇颓废而偏执的观后感。

随着年岁的增大,胸中多了些丘壑,看问题因更全面、更理性而变得心气平和。这时就想换个角度,来解读这部既叫座、又叫好的经典电影。

《楚门的世界》讲的是楚门从一出生,就被电视真人秀栏目的导演基斯督买下了抚养权,然后在一个海岛上专门为他搭制了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舞台,连天空、太阳、月亮、潮汐、雷电、雨露都是布的景。海岛命名为桃源镇,镇上所有的房子都是道具,成千上万的居民都是群众演员。目的就是为了给楚门营造一个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所,让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只是一部戏里的主人公。而镇上安装了五千多个摄像头,将楚门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天二十四小时全摄录下来,全球同步播放。至今已长达三十年。楚门的粉丝,或者说这个“真人秀”的在线看客长期高达十几亿人。全球百姓只要有空,就会守在电视前,分享楚门的点点滴滴,然后任由他的喜怒哀乐影响自己一天的情绪。

孰料有一天,楚门因为亡父的离奇复活,终于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中。于是他想方设法,不惜以死抗争,终于摆脱了导演基斯督的控制,冲出桃源镇,去了外部世界。全球人们为他欢欣鼓舞。

剧情的离奇设计,几乎迷倒了戏里和戏外的所有观众。十几年过去了,很多荣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已寂然无声,而跟奥斯卡擦肩而过的《楚门的世界》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想,除了故事情节的商业化成功运作外,还跟导演彼得·威尔在电影中注入了很浓的象征成分有关。只要你的智商不低于人类平均水平,你就会发觉,导演显然把桃源镇比作了伊甸园,或者说,比作了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电影中的导演基斯督则可看作是上帝之子——基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十岁之前的楚门,几乎就是导演基斯督一手创造出来的,这跟上帝当初造人,如出一辙。现在楚门的反抗,可看作是人类对上帝的反叛。

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象征手法,让全球屌丝在看楚门时,会将自己的身世紧紧地与他捆绑在一起。楚门的胜利,便是全球屌丝的胜利。

问题是,楚门真的胜利了吗?

《随笔》2014年第2期 出版:《随笔》杂志社

上帝是虚无的,人类对上帝的反叛,其实就是人类对造物主的反叛,或者说,是人类对进化规律的反叛。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彼得·威尔显然并不认为楚门的出逃是成功的。因为他并没有为楚门安排一个鲜花簇拥的外部世界,而只给他安排了一个黑漆漆的门道,这暗示什么?暗示未来的不可捉摸和不可把握。暗示楚门跨出这扇门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在楚门即将跨门时,导演还安排基斯督与他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基斯督警告楚门,如果留在桃源镇,楚门的一切,他都安排打点好了,只要楚门好好配合,就可以保证他顺风顺水,衣食无忧,直到终老。而他在外部世界,即将遭遇的一切,都无法预料。

基斯督的话也可看作是导演彼得·威尔的观点。楚门的出走,有点类似于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出走,也有点类似抗战时期大上海文艺青年的出走,不尽如人意的过去,的确是摆脱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