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都没有好奇心 专访台湾“总统府资政”李家同

二十年多前,李家同到印度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领导的“垂死者之家”做过短短3天的义工。那改变了他后来的生活。这位大学校长,从此关注教育机会平等。他看到的最大教育问题是贫富分化导致低收入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差,从而恶性循环。他创立了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十年来帮助了两千六百多台湾山地儿童,他们中50%考上了大学。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蔡佳茵 刘维 钟苑文

二十年前在特蕾莎修女领导的“垂死者之家”做了短短3天的义工,改变了李家同后来的生活:他从此关注教育机会平等,看到的最大问题是贫富分化导致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绩差,从而恶性循环。他因此创立了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有时候他会亲自在基金会给孩子们上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台湾的生活水平比大陆高很多,但是不能跟上海比。上海是有钱人住的。我是从上海来的,我知道。”李家同在新竹清华大学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首先说起的是这个话题。李家同是李鸿章长兄李瀚章的曾孙。据说他与李鸿章同天生日,故取名为“家同”。

李家同1939年出生在上海,10岁时随父母到了台湾。台大机电系毕业后,服兵役,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曾任美国卫生总署资深研究员和美国海军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回台湾,他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代理校长、静宜大学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校长。

二十年多前,他到印度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领导的“垂死者之家”做过短短3天的义工。那改变了他后来的生活。这位大学校长,从此关注教育机会平等。他看到的最大教育问题是贫富分化导致低收入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差,从而恶性循环。他创立了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十年来帮助了两千六百多台湾山地儿童,他们中50%考上了大学。

他敢说话、敢“闹”,曾经到立法院外抗议当局的教育政策。因为对弱势者的关注,他被称为“台湾的良心”。马英九聘他当“总统府资政”,不拿薪水,资政们每半年和马英九吃顿饭,有的话“说了还是管用的”。

免试升学,我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你当过三个大学的校长,台湾的教育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家同:台湾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忽略了来自穷困家庭的小孩子。台北市的大安区,每40个高中毕业的人可以有一个进入到台大;花莲跟台东每300个人可以有一个人进到台大,差距很大。重要的是,从大安区毕业出来以后将来要打零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


hours
回复

hours

2016-12-30

中国人对历史没有好奇心,没有想法,中国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历史

hours
回复

hours

2016-12-30

数学物理化学是欧美人的传统,最厉害的中国学生比不上最厉害的欧美学生。刚刚知道

回复

2014-03-28

因为好奇心害死猫~喵~

回复

2014-03-27

这些相信很多从农村出来,读过大学的人都感同身受。但单频一些些反对,一些基金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在这一二十年已经非常的明显。农民始终是弱势群体。

回复

2014-03-27

此刻的我,已博毕一段时间,正缩在角落里等待就业机会。这半年来的求职经历,因本科非211,一路一挫再挫,虽没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但情绪上还是被严重影响,心中或多或少有点不平与无奈。今天看到这篇文章,心中很是庆幸,庆幸自己生在贫富分化尚未严重的80年代。若我生在这个年代,以我的家庭背景,我还能有机会一路如此顺畅地得到这么多好教育吗?答案肯定是不。我不仅会在起跑线上落后与人,且在路程上会不断的逆风阻拦,我的人生和我的后代,只会是悲剧的恶性循环。 愿大陆,也有这样的支持者和机构,不与高考加分之类相搅和一起的、真正帮助贫困地区的小孩得到更充分的教育和更丰富的快乐。 若有,我愿成为一种一员。

回复

2014-03-27

“我们的历史就是记这些皇帝,除此之外都不记”,说到点子上了,可有什么用呢?现在其实实行的还是愚民政策,人家只希望你记住他们,而不是有所创造,要有创造也必须是为他们创造

回复

2014-03-27

所谓的上层都是渣滓包括多数的领导干部思想文化唯利自私腐败,导致中国成了官僚资本主义。雷锋、焦裕禄、杨善洲、郭明义等很正常,是那些家伙渣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是公正公平第一,和谐第一,而不是什么让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富裕贵族,大忽悠!可恨!望组织几个影武者联盟似的团体。

回复

2014-03-26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驯服工具”用来做某种“机器”的“螺丝钉”。

回复

2014-03-26

骗子。

回复

2014-03-26

末末,你又指桑骂槐了

回复

2014-03-26

赞同

回复

2014-03-26

不错不错支持!

回复

2014-03-24

确实如此。我们的学术传统需要慢慢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