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急踩第三方支付刹车 博弈网络消费“限额令”

3月18日,马云在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说,“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正当互联网巨头们意气风发进军金融业时,监管机构突然“在高速路上踩了一脚刹车”。但央行只是拿出了一个文件草案,尚未有正式定论。或明或暗的角力正在展开,创新既带来了对监管的挑战,也撼动了旧的利益格局。

责任编辑:顾策 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苏宏杨

2014年3月18日,马云在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说,“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CFP/图)

正当互联网巨头们意气风发进军金融业时,监管机构突然“在高速路上踩了一脚刹车”。但央行只是拿出了一个文件草案,尚未有正式定论。

围绕这一草案,或明或暗的角力正在展开。因为创新既带来了对监管的挑战,也撼动了旧的利益格局。

一周之间,互联网金融风云突变,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联网企业高层形容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被猛踩一脚刹车”。

2014年两会上,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

然而,3月11日,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拟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进行的转账、消费设定额度——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3月13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模式。

短短一周内,央行的监管力度持续加码,态度转变之快,内容差异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3月18日晚,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在一个技术论坛上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这被普遍视为对央行文件的回应。

央行的限额令也引发了许多网友不满,吐槽声此起彼伏,“我妈都没管我一个月在网上花了多少钱,央行你凭啥管我呢?”

突降紧箍咒

这家超市“贯彻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扫一扫”支付的指示牌。

仍在震动中的行业大佬们没有办法像网友们这么诙谐。

“事发突然,措手不及”。在一家电商高管层的内部讨论中,对于央行的“悍然”动作,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相比一周前政策层面的春风和煦,“这是在高层脸上打了一巴掌。”一位高管在群里的讨论中说。

而消息发出后,腾讯旗下财付通公司的管理层一直都在北京开会,没有回总部,“现在不同的负责人,去不同的地方跟一行三会的人谈”。

“紧箍咒”面前,各主要第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0)


回复

2015-08-06

回头再看 大善

回复

2014-03-28

央行的做法不是无情无理,银行业如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和电商的介入结果好坏尚无法知晓,但放慢脚步走总不至于出大错。

回复

2014-03-26

央行之前的开明和现在的谨慎都是正确的,支持。但一定要记住,正确的方向是市场化,不能让既得利益者阻挡改革。

回复

2014-03-25

垃圾央行

回复

2014-03-25

说白了,都是利益的冲突。

回复

2014-03-24

饭桶们就知道发禁令,操蛋恶心死

回复

2014-03-24

操蚕的央行,不要睑的政府

回复

2014-03-24

和银联(央行)合作可能是个出路

回复

2014-03-24

小苍蝇惹不起大老虎

回复

2014-03-24

触动了银行的蛋糕

回复

2014-03-24

说好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呢,说好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呢,所谓的指导意见最炒蛋

回复

2014-03-23

不要脸,银联。

回复

2014-03-21

和国家抢钱,永远不会赢

回复

2014-03-21

央行就是历史的罪人,人民会把它刻在耻辱柱上

考拉先生
回复

考拉先生

2014-03-21

就知道发文件,发的还是指导文件!须知很多新鲜事物根本就是自己成熟、自己发展起来的,等着你“指导”出来那得等多少年啊!改革到底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文件起决定性作用啊?

回复

2014-03-20

只能说 政府的决策是关乎国民的发展

回复

2014-03-20

是呀,干什么呀?

1542558641

2014-03-20

真是搞笑!简直不能忍!央行搞什么啊!

回复

2014-03-20

。。。。。。

1542558641
回复

1542558641

2014-03-20

真是搞笑!简直不能忍!央行搞什么啊!

回复

2014-03-20

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资源,“绑架政府”,使政府的政策偏向自己。在这个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里,政府的一纸公文可以轻易扼杀新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