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托管”:谁在推动圈药房运动
医药企业、地方政府、公立医院正共同掀起新一轮“药房托管”浪潮。药房托管并非新事物,自2001年开始就发生了两次托管浪潮,但多以失败告终。在这新一波所谓三方共赢的改革背后,患者赢了吗?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苏宏杨
药房托管真的让患者受益了吗?
医药企业、地方政府、公立医院正共同掀起新一轮“药房托管”浪潮。药房托管并非新事物,自2001年开始就发生了两次托管浪潮,但多以失败告终。在这新一波所谓三方共赢的改革背后,患者赢了吗?
“几次改革,均以失败告终”
打着医改的旗帜,药房托管浪潮再度袭来。
2014年1、2月间,康美药业(股票代码:600518)连续发布四则公告,宣称已和共计81家公立医院签订药房托管协议。所涉医院包括吉林省通化市市属全部45家公立医院,以及康美总部所在地——广东省普宁市下辖的10家公立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直属的4家医院、辽宁省中医医疗集团所属的22家医院的中医药房。
康美药业是一家发迹于广东潮汕地区普宁市、主要生产中药饮片的民营企业,选择的合作伙伴多为中小城市的二级及以下医院,以中药药房为主。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联络与其合作的医院了解到,这些合作大多尚未进入实质运转阶段。通化市卫生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称,“项目是市政府牵头搞的,任务还没布置到卫生局,还没进入实施阶段,还不知道怎么弄。”
这其实已经是过去十余年中发生的第三波药房托管浪潮。
最早的药房托管试验发生在广西,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当时的三九医药集团。该集团从2001年开始托管了柳州市中医院等7家医院药房(药剂科)。
曾对三九药房托管模式进行过调查,并给卫生部写过内部报告的吴永佩称,这个“药房托管”最早的试水案例在几年后“以医院相继收回药房告终”。吴永佩现任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
此后,各地虽有零星尝试,但均未成气候,直到2006年,南京政府在全市范围强力推行药房托管试验,才掀起药房托管第二轮热潮。
此轮改革由南京市纪委牵头,从2003年开始在栖霞区尧化医院试点,2006年在全市一、二级医院全部推行,参与药房托管的公立医院达156家。此后,南京市还曾尝试将药房托管推行到三甲医院,但成效甚微。
2009年,新医改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统一招标后,这场由地方政府强势推进,主要由国企南京医药集团所属医药企业参与的药房托管行动随即偃旗息鼓。
“南京这个改革,一年多下来企业亏了约2000万,给医院交的钱太多,还要给职工发工资,企业最后也没有太大兴趣参与了。”吴永佩称。
自2013年开始,药房托管第三波开始回潮。根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一年里,至少有6起公开宣布的药房托管案例,涉及医药企业十余家,公立医院两百余家。
2013年岁末,国家卫计委医改办专门组织召开了“药房托管相关情况研讨会”,8个省市的有关负责人、院长和4名专家受邀参会。“卫生部从来没有说过支持药房托管这件事。”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但正在关注相关进展,迟早要表态。”
而医药商业企业的主管者——商务部,则是药房托管的支持者,其发布的《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仅2012年,参与药房托管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医药行业,先“医”后“药”,在目前医生尚不能完全自由流通、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只靠“药品”的竞争只会把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成“市场医学模式”。 当民营医院还在广泛着眼于妇科、男科、皮肤性病等特色专科的时候,说明老牌的国营、公立医院还处于垄断地位,体制内的医生完全是体制内的管理模式,目前还是停留在以医院效益等类似GDP考核管理上,医疗半市场化、医患紧张的现状下,医生的薪水多半还是来自检查费、化验费、部分药费,医生的各种职称评定完全还是政府行为,什么道德考核、论文数量、科研情况等等指标完全是假把式,指望通过这些考核指标实现对医生的层次、水平的分类从而约束这个本应该充分竞争的群体,触动利益真的比触动灵魂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