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07北大招生组成员日记

战争从此刻开始打响。我给该省文科状元拨通了第一个电话。她还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更不知道自己是状元
《重庆文科状元失学风波调查》追踪

媒体上如果出现一则“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清华”的新闻,对北大的打击会比失去一个状元更加沉重。我们在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我们能够创造“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北大”的奇迹。但我们不能不感叹,清华为招生所付出的努力,北大望尘莫及

对于如此名校,争状元究竟有什么好处?  章永哲/图


  这个夏天,我有幸成为北大南方某省招生组成员,亲历了招生咨询的全过程。在媒体聚焦“状元之争”后,我决定公开我的日记,希望把真实还原给公众。

第1天:最早获得“秘密”
    我想,除了清华,中国再也不会有哪个学校会像我们这样,在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时间,就从省教育厅拿到了该省的文科前50名、理科前200名的名单及联系方式。事实上,其他学校确实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因为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这些人是我们的招生对象。
  拿到名单之后,招生组马上召开会议,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在服务考生填报志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两个指标:一是尽力说服状元填报北大,二是尽可能保证一个比较高的分数线。根据往年北大在该省的招生情况,文科状元一般不会旁落,理科状元则需要尽力争取。而从分数线来看,北大的文科分数线超过清华3分左右,理科分数线低于清华3分左右。
  战争从此刻开始打响。晚上9点,我给该省文科状元拨通了第一个电话。此时,她还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更不知道自己是状元。

第2天:对手清华“暗渡陈仓”
    由于今天在两地同时举行招生咨询会,原本只有七个人的招生组被分成了两拨。在咨询会上,我们见到了清华的老师。战争前的握手,却让我感觉到了这场战争的激烈。两边都彬彬有礼,可是彼此都心知肚明,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面临一场怎样的生源战。
  经过这么多年的招生,北大、清华的老师彼此都非常熟悉。很意外没有见到夏老师的身影,经过一番寒暄后得知他去下面某个县市了。夏老师是清华负责该省招生的元老。那一刻,我们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妙。当我们还在省城与他们握手的时候,他们的大部队就已经深入到下面的县市,和那里的考生作面对面的交流。
  清华的招生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他们不仅仅是下到了各个县市,而且从上一年的11月份自主招生时开始,就会对几乎所有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予以关注——比如给他们开讲座、谈大学规划、谈清华的优势等等。在高考前一段时间,他们会再次下到各个中学去了解尖子生的情况并和他们进行交流。而今天,他们又一次出动了。

第3天:担心电话那头的声音
    今天是填报志愿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就要不停地给考生打电话。先要问清楚他们是不是填报北大——如果是,打算填报什么专业;如果不是,那我们会劝说他们填报北大。
  我负责文科组。每个专业的人数都是事先定好的,录取的时候会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专业需求。因此,当高分考生的专业没有敲定,那么他之后所有的考生的专业都无法落实。一旦有一个人变动他的专业,其后所有考生都要跟着变动。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动态掌握大家的志愿填报情况,然后给每一个人具体的指导,告诉他们什么专业可以保证录取,什么专业完全没有希望。
  当高分考生的专业意愿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的工作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当我告诉某考生报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完全没有希望的时候,他说那就不打算报北大了,因为清华许诺给他工商管理专业。清华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该省只投放了一个名额。第一个人这么说,我觉得可以理解。第二个人这么说,我仍然觉得可以理解。然而当第三个人、甚至第四个人都说清华承诺给他们工商管理专业的时候,我开始为考生担心了。假如他们都去了清华,那么他们中间一定有人不能录取到这个专业。而他们选择离开北大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不能许诺给他们工商管理专业。
  志愿填报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模糊。说清晰,是因为专业的填报情况越来越明确。说模糊,是因为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有多少考生因为专业上不能满足需求而选择了清华。每打一轮电话,心里都在担心,电话那头那个曾经坚定要报北大的声音是不是会变得犹豫。
  我终于感受到,原来北大文科也会遇到如此大的挑战。我们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以100%的把握告诉考生可以填什么,不可以填什么专业的时候,给北大带来的,就是生源的损失。
  我觉得我应该改变策略了。我不再告诉考生你不能录取到某专业。我只说,有希望,但是你要愿赌服输。事实上,我说的仍然是实话。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到,高分的考生是不是在下一刻,就更改了他的专业,甚至离开北大。填报志愿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游戏,只要有一个人偷偷违反了规则,后果就是不可预料的。

第4天:状元“心里很乱”
    我终于拨通了文科状元的电话。因为我要再确认一遍,她最后要报的是不是工商管理专业。事实上,在这之前,我已经至少确认了5遍。
  可是我没有想到,电话那边的她的声音已经接近疯狂:“我求求你们不要再找我了好不好,我心里真的很乱!”我的心顿时一惊。回想起我刚拿到高考成绩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还用甜甜的声音对我说“谢谢”。
  后来我才知道,在这四天中,在她身上发生了怎样的争夺。清华的老师亲自登门拜访,并承诺给她奖学金。紧接着北大招生组的老师也前去说服,希望她坚定报北大的信念。而正是由于她的摇摆不定,清华、北大的老师轮番上阵,一遍又一遍地劝她报考自己的学校。几天下来,她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了主见,完全没有了空间。她只能选择关机,甚至连家里和学校都不敢呆,因为她不知道,身边的某个人会不会就是下一个说客,包括她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甚至朝夕相处的父母。

第5天:试图创造“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北大”
  今天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考生的专业填报了,我们还要关注着投档线。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彻底明白,即便是对于考生自己来说,填报志愿也并非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我们就必须考虑,如果仍然有人在最后时刻离开了,我们将陷入怎样的窘境——一旦断档,我们在该省的投档线就将降到一类本科的最低控制线。这绝对是北大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而我们的措施就是鼓励低于我们预想的分数线一两分的同学填报北大,并告诉他们,有希望但是不确定。由于该省有并列志愿的保护政策,加之北大承诺的“不退档”原则,填报北大,对这些考生是不存在风险的。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努力争取每一个高分的考生,不仅仅是状元。因为,媒体上如果出现一则“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清华”的新闻,对北大的打击会比失去一个状元更加沉重。我们在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我们能够创造“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北大”的奇迹。

第6天:两校为何争锋
    生源战的硝烟总算渐渐散去。我终于得以找到一个完整的时间,写下我的感受。
  状元之争是每年媒体关注的焦点。真正生活在北大清华的人都知道,高考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状元到了大学,并不一定会比别人强。可是不管是清华,还是北大,都在挖空心思地争夺状元。对于媒体每年一报的多少状元进入清华,多少状元花落北大的新闻,我们是又爱又恨。说爱,是因为状元选择北大清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证明了北大、清华的实力,从而吸引更好的生源到这两所学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恨,则是因为这直接造成了清华北大之间在招生中的竞争升级。谁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是中国的老大,谁都不敢输在生源战上。
  真的是很可悲。不管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还是长期的利益,状元之争以及分数线之争注定会成为北大、清华招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除非两所学校达成君子协定,大家同时不对外公布状元数,状元之争才会真正偃旗息鼓。而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之争,则永远都不会停止。媒体则充当了一个坐山观虎斗的裁判角色。
  我们住在当地一家四星级大酒店,很多著名高校的招生组也住在这家酒店里。这么多天让我真正关注并为之动容的是考生的家长,尤其是那些家不在省城的家长。为了与各大高校的招生组取得密切的联系,为了能够随时得到最新的专业信息,很多人就直接住在了这个酒店,甚至就住在我们的隔壁。这个花销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这周围几乎所有的宾馆旅馆都爆满。高考招生,直接带动了省城的一个产业!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清华在这方面确实比我们做得好。他们直接在下面的县市进行招生宣传,在与考生面对面交流的同时,也为家长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金钱。而对于清华所推行的高额奖学金,虽然给我们招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从考生角度出发,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两万元意味着什么?一次高考的成功就解决了大学四年的学费,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为什么要到北大去苦苦争取每年一评的奖学金,何况,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还不一定能拿到。不要批评这些孩子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他们也是在为家庭考虑。(本报《重庆文科状元失学风波调查》详见2007年7月26日A5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