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跳镣铐舞的王蒙与赵一凡先生商榷

《这边风景》完稿后中国发生的剧变,令王蒙收起了稿子。收起这篇稿子后,他迅速变形,开始其另一种写作。我看到了他的基本人生态度,作识时务者,作与时代合拍的人。这真的没什么。我只想说,这样品格的人绝难成为深度反思的人,不可能是民族的思想家、顶级文学家。

责任编辑:朱又可

读赵一凡文《王蒙的“中段”》(《读书》2014年1期),对文中一些观点实难苟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赵一凡说:“在我看来,老王特殊性有三:一、他在巴金去世后,已成为中国文学的最大存在,即声望最高,作品最多,经历最曲折。二、老王与诺奖无缘,窃以为与其红色履历有关:生为少共作家、文化部长,他与中共血肉相连,关系密切到登堂入室,名列中枢。我预测老王领奖之日,不仅打破陈规,也是中国终被西方承认的标记。……三、澳门大学汪应果教授称:王蒙创作主题,即‘反省20世纪中国革命’,其反思强势来自其‘革命主体身份,所以他最有资格,也最具深度’。此说中肯。”容笔者逐条分析。

其一,如果赵君说,他认为巴金和王蒙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我不会反驳,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他说的是“声望最高”,声望乃众人造就,非一人所能托举。

其二,赵君说,这位红色履历的作家获得诺奖是中国终被西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9)


回复

2014-03-21

同一个版面,上面是王蒙谈自己作品的长文,下面就是一篇对王蒙的成就和人格展开猛烈批评质疑的文章,而且作者郑也夫的来头也不小。能够这么做报纸的,好像也只有南方周末了。

回复

2014-03-21

同一个版面,上面是王蒙谈自己作品的长文,下面就是一篇对王蒙的成就和人格展开猛烈批评质疑的文章,而且作者郑也夫的来头也不小。能够这么做报纸的,好像也只有南方周末了。

good433000
回复

good433000

2014-03-17

再回复下,文章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在批判那句“我不糊涂”,这四个字表达了是卑躬屈膝的态度,这种趋势附利的态度正是中国文人不能接受的。“仗义死节,正在今日”,这8个字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豪情和悲壮么。

2014-03-16

我们总是在苛求别人,鄙视别人,自以为高雅、高尚,其实吧,自己也做不到。

good433000
回复

good433000

2014-03-17

“王蒙是对的,他对科技的认识绝对深刻”。这句话是否应该改为“他对科技的认识绝对深刻,至少在这方面他是对的”。

小河

2014-03-12

郑教授,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您认为在社会处于最黑暗,最低谷的时刻?到底需要多少张志新,需要多少鲁迅,需要多少犬儒,需要多少圆通的人,文化才不至于断层,文明才不至于崩溃?希望您能给出数据!!! 王蒙是对的,他对科技的认识绝对深刻,请看《读书》王蒙的文章!

good433000
回复

good433000

2014-03-17

不知道楼上要表达啥,作者也没说自己高雅、高尚吧。难道我们说秦桧卑鄙的同时,自己非得是岳飞?

2014-03-16

我们总是在苛求别人,鄙视别人,自以为高雅、高尚,其实吧,自己也做不到。

回复

2014-03-17

文学造诣当然与人的情操正相关。作家人格自然反映在文学的品格中。

回复

2014-03-16

我们总是在苛求别人,鄙视别人,自以为高雅、高尚,其实吧,自己也做不到。

回复

2014-03-16

我们总是在苛求别人,鄙视别人,自以为高雅、高尚,其实吧,自己也做不到。

回复

2014-03-15

深刻!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4-03-14

带着镣铐跳依然跳提很美丽,这实在难为老王了。

回复

2014-03-13

对王蒙的分析有见地

回复

2014-03-12

不要揪住别人说的一些话就死咬着不放,就算是王蒙也可以有自己很世俗的想法,一个敢于坦诚真实想法的人,为什么要被别人这样子死揪住呢?敢问笔者,你何曾敢把自己不甚光明的想法告知世人?你敢么?那个年代有为求自保的心态,真的有错么?就算如今,堪称德才兼备者又有几个?作家也是普通人一个。

小河
回复

小河

2014-03-12

郑教授,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您认为在社会处于最黑暗,最低谷的时刻?到底需要多少张志新,需要多少鲁迅,需要多少犬儒,需要多少圆通的人,文化才不至于断层,文明才不至于崩溃?希望您能给出数据!!! 王蒙是对的,他对科技的认识绝对深刻,请看《读书》王蒙的文章!

回复

2014-03-11

没看过《这边风景》,又怎么能知道王蒙“迅速变形,开始其另一种写作”?

回复

2014-03-10

说的好! 中国现在不是缺少“谦和”(或曰和事老,和稀泥,打哈哈)而是太多这种人, 甚至这类人还要被冠上“人精”之类的美誉,“会做人”? “聪明”? “左右逢源”? 当面打哈哈,背后捞利益! 我看这类人少些也罢。

回复

2014-03-10

转为前朝述旧事,著书都为稻粱谋

回复

2014-03-10

中国多太多的批判,缺少的是谦和。郑也夫你也需要多想想。

lwtz
回复

lwtz

2014-03-10

同在体制的屋檐下,有赞美的,有满足的,有疑惑的,有痛苦甚至痛不欲生的,这些人都可以对体制进行反思,但不仅程度不一样,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回复

2014-03-08

在环境的压力下一个人的思想有可能比他的言说丰富和深刻许多,但无奈他人只能从某人的表达判断他的反思内容和程度。控制了人们的表达就是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表达的怯懦,久而久之,多半会蚕食一个人思想上的勇气。行动上的随波逐流常常影响到一个人思想上的随波逐流。我们可以走自己的犬儒道路,但作为一个智者至少该保有分裂人格,知行不一、行犬儒路的同时敬重英雄,不敢美其名曰“我不糊涂”。